。HNPCC相关性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在散发性胃癌中很少发生,其他修复基因的遗传或获得性缺陷可能导致MSI的发生。 2.2.2胃癌家族史
目前MSI遗传学基础的研究很少见。Nicolaides等[12]发现10例胃癌中1例MSI阳性并伴有胃癌家族史(该患者有一个72岁患胃癌的舅舅)有hMLH1的突变,从而导致Codon655异亮氨酸至苏氨酸的改变,但未形成HNPCC中常发生的断裂的错配修复酶蛋白。虽然所发生的突变非HNPCC特有,但可能代表胃癌发生中一种少见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迄今为止,未见胃癌中hMSH2、hPMS1或hPMS2发生突变的报道。
2.3 MSI阳性胃癌致癌机制
近年来基因片段突变的增加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仍然不明。TGF-β是已知的细胞生长抑制因子,通过与TGF-β受体Ⅰ和Ⅱ的结合而发挥作用。TGF-β受体Ⅱ的失活使上皮细胞能抵抗TGF-β的生长抑制作用,导致细胞无限制生长。有研究发现,7例胃癌中5例发生TGF-β受体Ⅱ的突变[13]。这也许代表表型突变导致胃癌发生的多种致癌机制之一。
3 MSI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3.1 MSI与组织病理分类的关系
mSI与胃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文献报道不尽一致。Han等[7]发现,25例低分化腺癌中MSI阳性率64%,18例高分化腺癌中MSI阳性率17%,低分化腺癌MSI发生率显著高于高分化腺癌。而Semba等研究了9个位点,高分化腺癌的MSI阳性率(33%)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的MSI阳性率(18%)。另外各种病理类型的胃癌、胃腺癌、肠化生组织MSI检出率分别为33%、42%、33%,提示MSI可能在腺癌和肠型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wu等[14]研究了胃癌中突变的微卫星位点的数量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少位点(≤2)RER阳性的共有特征与多位
点(>2)RER阳性是不同的,后者发生于胃窦部(12/13比35/67,P=0.01),肠型(11/13比30/67,P=0.05),Hp感染率(12/13比41/67,P=0.05)更高,癌肿淋巴结转移较少(5/13比49/67,P=0.02)。这些结果提示,多位点的RER阳性具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MSI与肿瘤位置的关系
mSI和肿瘤位置之间的关系目前没有定论。Wu等[14]的研究发现,多位点的13例RER阳性胃癌中12例发生于胃窦部。也有报道MSI阳性肿瘤较平均地分散于胃的各个部分。上述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所研究的人群不同有关。
3.3 MSI与分期的关系
一组资料表明,3例早期胃癌中2例MSI阳性,结果提示,MSI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标志。在进展期也发现有MSI出现,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MSI的检出率增加。Chong等[9]报道,MSI阳性发生率在进展期胃癌(17/51)显著高于早期胃癌(3/25),差异显著(P<0.05)。
3.4 MSI与癌前期病变的关系
Semba等首次报道9例肠化生中3例RER阳性,结果提示部分肠化生具有基因的不稳定性,并且可能是胃癌发生的起始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4 MSI与预后的关系
Nuno等 比较了61例胃癌患者的预后,12例RER阳性者平均生存期6年,49例RER阴性者平均生存期3年(P<0.05)。低频率的MSI和阴性MSI具有相似的预后,并发现RER阳性胃癌在淋巴结浸润阴性和阳性中分别占35%和14%(P<0.05),故RER阳性具有较好的预后。
5 mSI在青年胃癌中的作用
青年(<40岁)胃癌的发病率在胃癌中通常小于10%,比老年人似乎更具有遗传学的基础,癌肿通常是弥散、低分化及浸润的。Hayden等[15]研究了10例青年胃癌患者,每例分析了12个位点,结果未发现一例MSI阳性,故对MSI阳性在青年胃癌中的作用有所怀疑。而Han
等[7]报道,10例青年胃癌中9例为低分化,且64%为MSI阳性。故MSI在青年胃癌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6 mSI与突变型p53基因的关系
资料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能激活p21蛋白(CIP1/WAF1 gene),抑制CDK与周期素结合,使细胞停滞于G1期,同时p53能促进DNA损伤修复,故p53基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16]。一组资料表明MSI与突变型p53基因之间的关系,将50例胃癌分为MSI阳性与阴性两组,MSI阳性胃癌组突变型p53阳性率(7/17,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