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肝癌的影象诊断 |
|
体后,又迅速从血液中被清除,均匀地分布在肝实质内.在体内用γ照相机即可显示肝脏的轮廓、大小、放射性分布,肝脏有病变时,肝实质细胞被破坏,kuppffers细胞失去吞噬胶体的功能,病变处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根据放射性核素在肝内异常分布影象,可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数目、大小、解剖位置。3.2动态肝血池显象可反映局部肝组织血液供应情况,有助于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原发性肝癌血供特征.3.3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及肝动脉和门静脉成分用于评价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因大多数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变、门脉高压),给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判断移植肝脏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评估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有无和严重程度。3.4肝动脉灌注显象肝动脉灌注闪烁显象主要应用于肝动脉灌注化疗时根据血流的分布评价导管的位置和指导导管的放置,判断有无腹部肝外分流(如到胃肠或脾)和肺分流,从而预测治疗的有效性,合并胃肠和全身毒性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协助确定化疗药物的剂量。3.5肝断层显象,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象(SPECT)主要用于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探测,由于SPECT重建了三维图象,可分层显示脏器内的显象剂分布,消除了重叠在病灶前后的放射性干扰,对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不受深度的影响,故对较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较常规肝显象有明显提高。3.6肝癌阳性显象分化中等以上的肝细胞癌具有摄取放射性肝胆药物的能力,但不能像正常肝组织那样将其清除,所以在延迟显象时,以放射4热区作为肝癌的特征性表现,小肝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AFP阴性肝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3.7肝受体显象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与相应的特异性相结合进行器官或组织显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显象新技术.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99mTc-DNA肝受体显象,使解剖分辨率较常规肝显象有明显提高,旦对肝细胞功能的评价具有独特约临床价值。3.8肝肿瘤的放射性免疫显象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肿瘤抗体作为阳性显象剂.引入人体后,可特异性地与肿瘤细胞相应抗原结合.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用-γ照相机或SPE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大小、部位和范围。4超声在原发性肝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应选择高分辨力的灰阶实时超声诊断仪。4.1定位及定性诊断超声常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大肝癌.其价值与CT相近;对于小肝癌,检出的阳性率和分辨率不如肝动脉造影,倡可检出直径lcm左 右的结节;直径小于3cm的肝癌,超声或CT结合AFP能提高诊断率对于少血供肝痛、左叶小肝癌(固有胃、胰动脉重叠),定位诊断优于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中超声有助于微小病灶的准确定位和切除。4.2显示肝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超声可准确显示癌灶与邻近肝静脉、门静脉及其属的关系,
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内有无癌栓.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如肝动脉搏结扎、肝动脉栓塞或灌注、手术切除等.4.3引导介入选择专用穿刺探头,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术获得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或病灶内注药治疗.4.4筛查高危人群对肝癌高危人群.可选择超声定期观察,有利于肝癌的早发观、早诊断、早治疗。5超声诊断肝癌的局限5.1漏、误诊①病灶过小,如小于lcm的肝癌.②解剖部位复杂,如位于胆囊、肝门部、靠乏右肾上极、外生带蒂的肝癌等.③组织结构特殊,如弥散型肝癌等回声肝癌.④声路“死角”一指肝脏被肺或骨骼掩盖的区域如肝右叶前、后上段邻近膈顶的区域,左外叶外侧角区,沿肝脏表面的肋骨下区等易漏诊.改变体位、呼吸运动等有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⑤仪器因素或操作者经验不足易致漏、误诊。5.2信息量相对较少为临床医生提供的“可性”少,不利于回顾性分析及比较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干燥综合征五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