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以补肾滋阴立法,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CAG50例,总有效率94%。 二、固定方治疗
固定方的使用看似有悖辨证论治原则,但近年大量临床研究报道表明,多数综合了健脾疏肝、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等法则组成的固定方剂能切中CAG错综复杂的病因病机,对各种证型的CAG确有较显著疗效。王文仲等[16]以软坚散结方药(三棱、莪术、山葱菇、九香虫、皂刺、花粉、生麦芽、鸡内金)治疗CAG伴胃结膜异型增生及肠化115例,总有效率98.3%,优于维酶素组(P>0.05)。其中两组胃镜病理总有效率分别为73.0%、43.3%(P<0.01)。刘道清[17]报道56例CAG用萎炎散(含当归、檀香、郁金、三七、白芨、黄连、鱼鳔胶等)与维酶素组治疗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89.3%、60%(P<0.01)。马伟民等[18]用红藤愈萎理胃汤治疗HP阳性CAG(红藤、公英、石斛、半夏、黄芩、丹参、黄连、乳香等),与西药组(丽珠得乐冲剂、庆大霉素片、甲硝唑片)各治疗30例,总有效率均为83.4%,HP阳性总有效率分别为96.7%、46.7%(P<0.01)。闰勤[19]对54例CAG用党参、茯苓、赤芍、生黄芪、丹参、白术、当归、制没药、枳壳、元胡、五灵脂组方,治疗1~8个月,总有效率96.55%。吴滇等[20]用健胃灵合剂(含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当归、三七、丹参、黄芪等11味,治疗CAG伴肠化和异型增生61例,与维酶素组对照,疗程6个月,结果临床总效率分别为91.8%、54.8%,胃镜疗效86.9%、51.6%,病理疗效77.0%、41.6%(P<0.01)。
三、中成药治疗
施玉湘等[21]报道以养胃冲剂治疗CAG105例,与猴菇菌片组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P<0.05)。郭喜军[22]用摩罗丹治疗CAG伴肠化200例,3个月1疗程。1、2及2个月以上疗程的治愈率分别为10%、19.5%和29%,症状总有效率达98.5%。沈玉明等[23]对90例CAG用胃舒康口
服液(含党参、白术、姜半夏、甘松、莪术等)与胃复春片组30例对照治疗3个月,结果分别治愈36、4例,显效41、9例,有效9、10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95.6%、76.7%(P<0.01)。郝淑然等[24]用胃丹胶囊(含金钱草、公英、王不留行、丹参、菖蒲等)治疗CAG80例,与摩罗丹组对照,结果两组胃镜、病理活检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2.5%;86.25%、70%(P<0.05),症状消失率分别为91.18%、83.6%(P<0.05)。
四、现状与展望
综合近几年国内运用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情况,辨证论治、固定方药及中成药等治法均获得了近似的、优于西药的疗效,提示胃腺体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均能逆转,展现了中医药在该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以下就目前治疗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谈谈个人的看法。
1.亟待制订符合CAG病理、病证特点的辨证分型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CAG辨证分型标准,临床上多数参照1989年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标准进行分型,多年来的工作表明,该标准未能准确反映CAG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理及病证特点,因而出现目前文献中分型众多的不规范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探讨CAG的辨证
论治规律,应尽早制订出统一规范、符合CAG病理病证特点,并且便于临床操作的辨证分型标准。 2.搞好严格的临床疗效科研设计 近几年文献报道CAG的疗效差别较大,其中有病例选择上的差异、疗效评定标准与疗程不一致等原因。针对某些报道对病例的胃腺腺体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的程度未加区别予以治疗统计,并将临床症状与胃镜、病理疗效综合评价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今后均应以胃镜、病理检查为准。将胃镜、病理检查结果量化,并与临床症状分别观察、统计疗效,以利于对照比较。此外,疗程不同,疗效有较大的差别。现代研究[25]证明,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复机能约需3~5个月;有学者[26]曾比较了3个月及6个月的临床有效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于本病的治疗时间,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3~6个月,治疗期最少3个月,疗程太短,将影响其疗效统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鉴于临床科研设计上存在的随机、均衡、对照等方面的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本病的临床研究应尽量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法进行,以减少主观偏见及对疗效结论的影响。
3.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加强有效方药的研究 相对现代医学而言,目前中医药治疗CAG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