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娉婷,李舒帆,等)(2):92 T细胞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大鼠佐剂关节炎
的研究(李舒帆,赵丽娟,杨娉婷)(4):226
口服Ⅱ型胶原诱导免疫耐受对佐剂性关节炎免疫病理和Th亚群的作用(朱平,王彦 宏,冷南,等)(5):289
纯化蜂毒肽对兔免疫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李亚非,时述山,
李欣,等)(5):293 153钐-柠檬酸-羟基磷灰石滑膜切除术的实验研究(范仰刚,孟济明,潘 文舟)(6):364
H
HLA-B27抗原 见脊柱炎,强直性
见小鼠,转基因
HLA-DR抗原 见关节炎,类风湿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
HLA-DQ抗原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
HLA抗原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
核糖体蛋白质类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
红斑狼疮,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凋亡相关基因Fas sFas mRN A表达研究(孙保东,沈南,裴军,等)(1):7
活性DNA诱导抗核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马爱妞,吴厚生,张鹏)(1):1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活化的蛋白C研究(周志中,吴竞生,厉小梅,等)(1):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陈盛,陈顺乐,顾越英,等)(1):2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选择性血清IgM降低(徐胜前,刘文涛,徐建华,等)(1):31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分析(滕月娥,张旭)(1):48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张奉春,张晓萍,金聂,等)(2):117[ ZK)〗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抗55000表皮抗原抗体与狼疮带关系的初步探讨(王 培光,张学军,杨森,等)(2):121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王晓霞,李小峰,王来远,等)(2):12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基因型与数量的测定及其意义(王海 滨,郭峰,惠小阳,等)(3):14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李娟,尹 培达,罗绍凯,等)(3):14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余莲,张兆 王 )(3):149
系统
性红斑狼疮的心脏瓣膜病变(吴素华,马虹,叶任高,等)(3):156 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脑血流的分析(仇佳晶,吴凤岐,何晓 琥)(3):162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李志军,王翠兰,范晓云,等)( 3):165
配偶同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陈志伟)(3):168
血清sTNF-RTNF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李萍,赵丽娟,曹建平)(3) :172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刘湘源,林俊,黄烽,等)(3):175[ ZK)〗
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DQ相关性的研究(李峰,冒长峙,邵剑春,等 )(3):177
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凌燕,孙凌云)(3):186
第五例--血小板减少、关节痛、肠梗阻(徐亮,顾越英)(3):189
静滴环磷酰胺出现剧烈头痛二例(唐福林,魏艳秋,张亚平,等)(3):190
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一文商榷(王斌)(3): 191
淋巴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抑制活性的研究(李娟 ,尹培达,罗绍凯,等)(4):209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
相关性研究 (谢尚葵,冯树芳,沈福民)(4):235
抗核糖体P抗体的临床分析(张火 亘,张小萍,张 奉春,等)(4):242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HLA-Ⅲ类抗原C4Bf同种异型的检测(陈盛强,陈柏铭,陈明 春)(4):24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淋巴细胞抗体变化与免疫功能失调(曹力,闻炳基,曹进英 )(5):287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IL-12及信号传递分子STAT3 STAT4对外周血淋巴细胞 的作用(李清刚,李幼姬,李志坚,等)(5):296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黄林喜,曾庆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