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而ALT正常者治疗后HBeAg多不阴转,停药后亦可出现病情复发。阿地福韦治疗后可出现血清ALT活性升高,常有HBcAg特异性TH细胞增殖反应。阿地福韦是否还有免疫增强作用、对ALT升高病人是否疗效好及其对复发的关系等,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尚有二脱氧氟硫胞嘧啶(FTC)、L-氧用阿糖尿嘧啶(L-FMAU)、环氧羟碳脱氧鸟苷(BMS2000475)等新近研制的核苷类药物,均有较强的抗HBV作用,已先后进入临床前、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新核苷类药物的药理、药效、毒理和临床应用结果有以下共同特点:①作用的靶位点为控制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与dNTP竞争性掺入复制的DNA链终止其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口服吸收良好。③对HBV抑制作用强,可迅速、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④毒性低,可长期应用。⑤停药后复发率高。⑥长期应用易产生病毒变异引起耐药,影响疗效。
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公认,干扰素α是治疗丙型肝炎首选有效药物,疗程(3~6个月)结束时近期完全应答(血清HCV rNA阴转及ALT复常)率为40%~50%,停药半年~1年的持久完全应答率为20%~25%,疗效并不满意。加大剂量只能有限提高疗效,而延长疗程则能更多地提高疗效,减少复发。1997年在美国NIH召开的治疗丙型肝炎共识会上建议,将干扰素α的疗程延长为1年。
近年来,应用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肝取得更好的疗效。1998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对100余例慢性丙肝进行了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与单用干扰素α不同疗程(24周和48周)的对比观察。结果联合治疗48周组、24周组持久血清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41%、33%,持久ALT复常率分别为43%、36%,疗效较单用干扰素α48周组(16%、20%)提高2倍左右;而联合治疗48周组疗效略优于联合治疗24周组。另一组对复发性慢性丙肝的治疗表明,联合治疗组较单用组疗效可提高9~10倍。但病毒唑可导致溶血反应,使血色素下降及间接胆红素升高,且因其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还存在疗效不够满意、有一定毒性、药物价格昂贵等问题。而疗效不够满意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肝炎病
毒在细胞内寄生和复制,由于抗病毒药在细胞内不能达到足够浓度,使病毒不能彻底清除。2.肝炎病毒易发生变异而形成耐药株。3.HBV dNA可与宿主细胞DNA整合不易清除。4.对HBV复制的原始模板HBV cCCDNA,目前的抗HBV药物尚难完全将其清除。5.慢性病毒性肝炎易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影响了抗病毒药物疗效。
四、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瞻望 今后抗病毒治疗应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和疗法。2.进行抗病毒联合治疗的研究,如抗病毒药物之间、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3.抗病毒药物的导向治疗。4.新的免疫治疗,如CTL疫苗治疗、免疫复合物治疗、DNA疫苗等。5.基因治疗,包括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