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5年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重 要作用。早期文献报道SLE有家族聚集性,而且无症状亲属常有循环自身抗体。以后又发现 同卵双生子一起发病的机率较异卵双生子高10倍;一个家庭中大于1例病人的发生率高,约1 5%;相关研究发现在SLE病人中,一些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随着研究进展,SLE和遗 传标志物的关联更明确了。最明显的是SLE病人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位点频率增加。其 他和SLE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补体基因缺陷、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Ro/SSA、补体受体1、 免疫球蛋白Gm和Km同种异型、T细胞受体、TNF-α、Fc-γ受体IIA和热休克蛋白等。本文 将对SLE遗传机制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1 HLA和SLE相关性
1.1 HLAⅠ类和Ⅱ类基因和SLE相关性
1971年首次报道SLE病人中HLA-B8频率增加,并与SLE有一致关系。但后来发现这只是HLA- B8与HLA-DR3和DQ2之间的连锁不平衡。Reinertsen等[1]首次发现在白人SLE患者 中,HLA-DR2和HLA-DR3各自的频率增加,同时发现DQ1和DR52频率增加,前者与HLA-DR2 和HLA-DR6连锁不平衡,后者与HLA-DR3、DR5和DR6连锁不平衡。Schur等[2]发现 白人SLE患者中,75%有HLA-DR2,或HLA-DR3,或二者均有。对南欧白人SLE病人研究发现 ,HLA-DR3,DQ2单倍体有两个位点频率增加:D8、DR3和B18、DR3。前者有一个C4A基因缺 陷,后者有C4B基因缺陷[3]。日本人有较低的HLA-DR3频率,但SLE患者并不少。K ameda等[4]发现HLA-DR2频率在日本SLE病人中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SLE危 险性的特异性HLA单倍体为HLA-DRB11501,DQA10102,DQB10602。日本病人最常见的 DR2单倍体DRB1*1502和DQB1*0601与SLE不相关。在中国SLE病人,DRB1*1501和DQB1*0602单 倍体频率增加[5]。
HLA-DP等位基因和SLE相关较少,因该基因和其他Ⅱ类基因连锁不平衡较弱。研究还发现SL E某些临床症状和HLA基因强相关。Schur等[2]报道狼疮肾炎与HLA-DQ1相关,心包 积液与HLA-Aw32相关。Kawai等[6]报道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日本SLE病人HLA-B 7和B61频率增加。而且,HLAⅡ类分子与各亚组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比和疾病本身的相关性高。
1.2 HLAⅡ类分子和SLE病人体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
SLE以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和一定的自身抗体相关,在某些情况自身抗 体可能直接参与病理过程。而且,HLA分子是免疫应答基因的产物,参与T细胞依赖的抗原特 异性免疫反应。所以,特异HLA等位基因和某一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强于和SLE本身的相关性。
1.2.1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dsDNA抗体见于40%~60%的SLE病人,对SLE高度特 异,并和弥漫增生型肾小球肾炎相关,抗dsDNA抗体和DNA的免疫复合物可在狼疮肾炎中发现 。Griffing等首次报道HLA-DR3和微孔滤过分析法检测的抗dsDNA抗体强相关。而Ahearn等 发现Farr法检测的高滴度抗dsDNA抗体和HLA-DR2相关。Schur等[2]认为与HLA-DR 7相关。Khanduja等[7]用DNA寡克隆定位方法发现96%有抗dsDNA抗体的病人有HLA- DQB1*0201(和DR3及DR7连锁);尽管抗dsDNA抗体和狼疮肾炎密切相关,这些等位基因和狼疮 肾炎无特异相关性。而Fronek等[8]发现狼疮肾炎病人HLA-DQB10502、DQB1*060 2和*0603增加。HLA-DQB1的三个等位基因:0201、*0602及*0302和抗dsDNA抗体相关,它 们在DQβ链最外功能区的第26位均为亮氨酸,提示可能是此自身免疫反应的关键。
1.2.2 抗Sm和snRNP抗体:抗小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参与mRNA的剪切,其自身抗体 常出现在SLE病人血清中,尤其是黑人病人。抗Sm抗体是针对U1、U2、U4-6snRNPs的自 身抗体,对SLE高度特异。抗U1RNP抗体常和抗Sm抗体一起出现在SLE病人中,但也出现在无S m抗体的SLE病人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和皮肌炎病人。在一些SLE病人,抗U1RNP抗体 和雷诺现象、肌炎、心肌炎和/或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Smole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