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阴转,取得了以往治疗未能相比的效果。国外学者Burattis[8]也报道11例儿童SLE用MMF 22mg/(kg·d)联合强的松治疗平均9.8个月(3~17个月),其中7例还联合羟氯喹,11例的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肾功能、补体、抗ds-DNA抗体均得到改善,并在应用MMF维持量中,强的松逐步减量,80%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在观察的8例患儿中,不良反应未表现出药物浓度依赖性,即使在1.5g/d的剂量下,也无感染、皮肤瘙痒、白细胞减低、头痛、疲乏等表现。综上所述,骁悉可降低抗双链DNA等抗体水平,改善SLE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是较为理想的治疗儿童SLE的药物之一。 2.2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全身无菌性小血管炎性疾病,是儿童风湿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部分病例病情反复迁延,易导致紫癜性肾炎,也是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与IgA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由于辅助性T、B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产生大量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全身小血管壁而致血管炎。张强、杨达胜[9]报道对14例顽固性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MMF 20mg/(kg·d)治疗,总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12个月,结果13例皮疹、关节、腹部等症状不再反复,1例皮疹反复次数明显减少;
其中6例合并紫癜肾炎者,2例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患者及3例血尿和蛋白尿患者尿检完全恢复正常;1例急性肾炎型患者肉眼血尿消失,24h尿蛋白由治疗前1.39g/24h降至治疗后0.4g/24h;治疗前14例患儿的血清IgA水平为(1.75±0.35)g/L,CD+4/CD+8比值为1.85±0.29,均高于正常,经MMF治疗后血清IgA水平下降(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5),完全缓解率达85.7%,观察结果显示了MMF治疗顽固性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并提示MMF可能通过调节辅助性CD+4T细胞功能,而产生临床效应。
2.3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在治疗上MTX(甲氨蝶呤)应用较为广泛,但MTX副作用较大(如肝脏损害等)。MM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逐渐应用于JIA。Gallagher[10]报道用MMF治疗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证实:MMF对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既有效又安全,在一组合并有眼色素膜炎的难治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MMF与环孢霉素、MTX同样有效,但其细胞毒作用和其他副作用均小于后二者。Lepore[11]也报道了一组难治性儿童风湿病患者用MTX等常规治疗方案无效,改以MMF联合CSA和MTX治疗而取得疗效。
3 副作用
在治疗儿童风湿病中,MMF与硫唑嘌呤和环孢霉素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没有肝脏和肾脏毒性。其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损伤、机会感染及有可能诱发肿瘤。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腹痛等。血液系统损伤包括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多为轻度,因此服用本药应注意监测全血细胞计数。有学者报道,机会感染率轻度增高。在应用MMF剂量达3g/d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增高[12,13]。亦有报道使用MMF后淋巴细胞增生症或淋巴瘤发生率增高[13,14],但目前还不能肯定MMF使肿瘤发生增多。目前儿童的推荐剂量是600mg/m2,但相关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显示这一剂量与同等剂量用于成人相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成人上升[15]。近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显示,MMF小剂量使用同样有效,且胃肠道副作用可以更小[16,17]。但也有学者报道,儿童应用MMF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如成人[16,18]。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风湿病的免疫治疗中,MMF开始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尽管MMF与目前使用的其他免疫抑制
剂相比价格比较昂贵,在停药后如何维持治疗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但对难治性、严重增生性狼疮肾患儿,尤其处于青春期患儿,仍可考虑优先选用MMF治疗,这样可有利于尽早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7]。因此MMF在儿童风湿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参考文献】
&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