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慢性缺氧对膈肌肌力、膈肌肌电图(EMGdi)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复方红景天(为青藏高原狭叶红景天佐以青海产的沙棘、枸杞组成)对缺氧性膈肌损害的保护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分析。 材料与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慢性缺氧组(A组):放入常压缺氧箱内(氧浓度为0.100±0.005),缺氧8 h/d;慢性缺氧加复方红景天组(B组):缺氧方法同A组,每日缺氧前灌服复方红景天溶液1.0 g/kg;对照组(C组):常氧条件下喂养。3组动物5周后用3%戊巴比妥钠注入腹腔麻醉,打开腹腔,暴露膈肌,将肌电电极插入膈肌,按文献[1]方法用生理记录仪记录EMGdi,求出高频份量与低频份量比值(H/L)和中心频率(Fc)。然后自右半膈肌向中心腱方向剪一肌条,游离端用蛙心夹固定并连接于换能器,用电子刺激器、记录仪刺激记录膈肌最大收缩力、最大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时间、疲劳时间、疲劳指数。取左半膈肌1块,作透射电镜观察。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数据以±s表示。
结果 EMGdi和膈肌收缩力的变化见表1。
膈肌超微结构改变:A组膈肌细胞核增大,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异染色质粗大、边集呈块状。肌节长短不等,Z线增粗,肌原纤维走向紊乱,局部肌丝溶解消失,部分区域连接成片。线粒体增大,基质电子密度降低,部分膜破裂,嵴溶解及脱基粒,线粒体空泡化及髓样体形成。肌浆网弥漫性扩张,内含絮状物或膜状小泡。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各级溶酶体显著增多。细胞膜增厚,胞膜下间隙增宽,胞饮增多,胞膜外可见多量胶原纤维。B组膈肌细胞核增大不明显,其染色质边集呈颗粒状。肌原纤维排列整齐,仅局部肌原纤维轻度溶解。线粒体增大不明显,膜、嵴较清晰,电子密度略降低,未见到空泡变性及髓样体形成。糖原颗粒减少不明显。细胞膜增厚不明显,胞膜外未见到胶原纤维。C组膈肌肌细胞核清晰,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异染色质较少、边集呈均匀细线状,核仁偶见。肌节分布均匀,Z线清晰,肌丝排列整齐、清晰,走向一致。线粒体膜、嵴及基粒清晰可见,基质均匀,中等电子密度。肌浆网无扩张,基质电子密度均匀。糖原颗粒散在分布于核周及细胞膜下。细胞膜清晰,无增厚,胞膜下间隙不增宽,胞饮现象偶见,胞膜外未见到大量的胶原纤维,肌细胞间毛细血管结构未见异常。
讨论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缺氧可引起明显的膈肌肌力、耐力下降和膈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而慢性缺氧同时灌服复方红景天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其EMGdi频谱中的H/L和Fc、膈肌最大收缩力、最大强直收缩、疲劳指数、强直收缩时间和疲劳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电镜下未观察到膈肌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改变。表明复方红景天具有明显的保护缺氧性膈肌损害和抗缺氧性膈肌疲劳作用。有实验表明,复方红景天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机体组织器官的氧供,并能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2,3]。
表1 3组大鼠实验5周EMGdi和膈肌功能比较(±s)
组别只数EMGdi膈肌功能H/LFc(Hz)最大收缩力 (mN)
最大强直收缩 (mN)
强直收缩时间 (s)
疲劳时间 (s)
疲劳指数A组101.51±0.20*
77±12*
35±7*
51±11*
57± 7*
39±4*
0.67±0.07*
B组101.94±0.30106±1945±776±1178± 864±70.93±0.06C组102.08±0.27111±1950±879±1285±1168±80.94±0.04 注:与B、C组比较* P<0.01 基金项目:全军“九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96D047)
参考文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