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肺病变较多,或心肺功能较差,不能承受或不适合行肺切除及萎陷手术者;(5)合并脓胸或双侧巨大厚壁空洞;(6)有咯血、感染及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按上述标准,共选出104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1例。年龄28~67岁,平均38岁。病程最长33年,最短2.8年,平均6年4个月。空洞最小4.0 cm,最大约20 cm×16 cm。右上空洞60例,左上空洞44例。咳嗽咳痰92例,发热64例,咯血43例,其中大咯血10例。合并脓胸12例,糖尿病4例,霉菌感染2例,喉头结核和胸壁瘘孔各1例。
本组病例在住外科前均经长期抗结核治疗,但只有6例采用规则短程化疗,其余98例为长期不规则用药。对全组病例术前痰及术后空洞内容物均进行涂片和培养检查。77例做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敏感者分别为9、6、1、15例,耐上述4药者分别为68、71、76、62例。
二、方法
后外侧胸切口,以第6或第7肋后段及肩胛下角为支点,撑开肩胛骨,显露并切除覆盖于空洞外面的肋骨后段(一般为第2、3、4肋骨)。由胸外筋膜层分离肋间组织,前端剪断止血,沿肌瓣上下缘的肋床切开,翻向后方,温盐水纱布保护。根据胸片、局部改变和试穿,找到空洞,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空洞外侧壁行充分的十字切开,并剪除外侧壁,创缘止血,彻底清除干酪坏死物,剪断洞内小梁和间隔,锐匙搔刮内侧壁,直达纤维层或肺不张层,石碳酸棉球涂擦内侧壁,杀灭残留的结核分支杆菌,生理盐水棉球清除或稀释剩余石碳酸,再刮出新鲜创面。缝合洞壁血管和引流支气管,碘酒、酒精消毒。将带蒂肋间肌瓣平展移植于空洞残腔内,在肋床上缝合3~4针,反复冲洗,放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肩胛下腔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加压包扎7周。
三、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标准:(1)胸片示空洞闭合;(2)痰菌阴转;(3)咯血、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4)手术切口愈合良好;(5)随访期患者能参加一定工作或家务劳动。
2.好转标准:(1)空洞闭合;(2)痰菌阴转;(3)临床症状基本消失;(4)切口有瘘孔;(5)随访期因有症状或余肺病变尚需休息和治疗。
3.无效标准:(1)痰中结核分支杆菌阳性;(2)空洞未闭合;(3)患者仍有咯血、发热等临床症状;(4)随访期间病情复发或恶化。
结果
术后3~4周出院时治愈103例(99.0%),其中一次手术治愈101例(98.1%),好转1例(1.0%),切口有瘘孔者出院换药。有并发症者3例(2.9%),均为肩胛下腔感染,经再次手术或换药治愈。
最后随访日期为1998年6月30日,随访98例(94.3%),其中94例参加一定工作或家务劳动(96%),4例(4%)因余肺病灶继续休息和治疗。
讨论
一、空洞清除术的设计依据
包括(1)肺结核纤维厚壁空洞多位于胸膜下,洞壁厚而坚硬,局部胸膜腔闭塞,手术可不经胸膜腔;(2)细菌学和病理学证实,纤维空洞内的坏死组织中和坏死层内有结核分支杆菌,纤维层和肺不张层无结核分支杆菌存在;(3)此类患者多肺内病变广泛,心肺功能差,不适合或不能承受肺切除或萎陷疗法等手术[2];(4)肺内空洞清除后,可防止结核病继续恶化,消除咯血、排菌、发热、消耗等因素造成的营养不良,以及继发的免疫功能缺陷等不良后果,在强化治疗后,有利于余肺病灶的吸收和患者的康复。
二、空洞清除术的优点
(1)治愈率和痰菌阴转率高,本组分别为99%和100%;(2)手术不经胸腔,创伤小,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3)切除肋骨少而短,胸廓变形轻微,不严重影响肺功能;(4)双侧空洞或同侧伴有脓胸者均可接受此手术;(5)在直视下清除了空洞内容物,并用石碳酸杀死可能残存的结核分支杆菌,减少复发;(6)多数患者可一次手术治愈。
三、几点注意事项
包括(1)肋骨切除范围应适当大于空洞范围,以便有足够的肋间组织填充空洞残腔,有利于手术后贴合愈着。剥离和切除肋骨时不要损伤肋间血管,使肌瓣保持良好血运。肋间肌瓣的长与宽,应与空洞残腔的大小相适应,填入空洞残腔后应充实、固定确切。若空洞局部的肋骨辐辏,空洞较深,残腔较大,肋间组织填充不全,可游离肩胛下肌群,带蒂移植于空洞残腔内,缝合固定。若空洞接近肺尖,将第一肋骨切除或将下面的骨衣剥离。(2)空洞内的肉芽和坏死物质必须彻底清除;对巨大空洞周围存在的可能排菌的小病灶或小空洞,要一并彻底清除;(3)石碳酸涂擦空洞内壁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涂抹,清除或稀释有机酸,并可根据情况反复交替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