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HE染色:正常大鼠心肌细胞呈梭形,核清蓝色,肌纤维呈深红色,胞浆淡红色(见图1)。心肌炎大鼠心肌散在局灶病变区,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心肌细胞变性伴不同程度的心肌坏死,表现为胞核肿胀,胞浆凝集或溶解消失,横纹结构不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另一种是肌纤维溶解坏死,胞核固缩,胞浆和肌原纤维伊红染色消失,炎细胞浸润(见图2、图3)。 4.SP染色:正常心肌细胞不着色(见图4)。炎症区心肌细胞着色呈棕黄色不均匀细颗粒状,肌纤维仅有小部分着色,凝集的胞浆着色稍浓(见图5)。坏死区心肌细胞和肌纤维均不着色,仅余网状细胞骨架呈棕褐色着色(见图6)。
讨 论
cTnI具有严格的心肌组织特异性及高度敏感性,在心肌损伤的诊断[2~5]及与其他组织损伤的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2,8]。与常规心肌酶及cTnT相比,急性期它们的敏感性相同,但特异性cTnI更高[9]。国内外已有少数关于心肌炎外周血cTnI的研究,提示在心肌炎诊断中cTnI的检测优于cTnT、CKMB,它不仅敏感性高,而且检测时间窗宽[
10,11]。本文应用阿霉素心肌炎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研究,观察cTnI在不同程度炎症损伤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炎症损伤与cTnI间的关系,为cTnI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图1 正常心肌HE染色,细胞核呈蓝色,
胞浆淡红色,肌浆淡染(500×)
图2 心肌炎炎症区HE染色肌纤维变性、坏死细胞结构
模糊或消失,炎细胞浸润(500×)
图3 心肌炎坏死区HE染色胞浆、肌纤维溶解,
核固缩或消失,炎性细胞浸润(500×)
图4 正常心肌SP
图5 心肌炎炎症区SP染色变性的细胞呈不均匀颗
粒性着色,坏死的细胞着色缺乏(500×)
图6 心肌炎坏死区SP染色细胞骨架着色,
胞浆和肌纤维消失(500×)
阿霉素心肌炎是一种中毒性心肌炎,是由于阿霉素对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心肌细胞的炎性改变,有的部位以变性为主,有的部位以坏死为主。本实验通过SP染色发现,炎症变性区心肌细胞呈不均匀细颗粒状着色,肌纤维有小部分着色,凝集的胞浆着色稍浓。原因可能是心肌细胞损伤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抗cTnI抗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cTnI结合显色,但由于变性细胞的细胞膜尚完整,细胞器及细胞的结构蛋白未受到严重破坏,因此cTnI免疫组化染色呈不均匀细颗粒状。坏死区心肌细胞SP染色缺失,仅余网状细胞骨架呈棕褐色着色,可能因为细胞坏死后细胞器及细胞结构蛋白破坏、降解,cTnI大量进入血液导致细胞内没有足够的抗cTnI抗体结合位点。这和缺血性心肌损伤不同,缺血性损伤是一个急性过程,加上局部血供差,cTnI可以在坏死细胞内堆积[12],因此cTnI免疫组化染色呈大颗粒深棕褐色[13]。通过分析不同程度炎症的组化染色可以推测,外周血cTnI水平可能可以反映心肌炎症病变的程度,若这一结果得到证实,则血cTnI的测定对于心肌炎病情及预后的判定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为九五军队卫生科研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7031055)
参考文献
1,Bhavsar PK, Dhoot GK, Cumming DEV, et al. 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troponin I isoform infe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