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德明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最近,许多研究认为〔1,2〕: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心肌肥厚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有直接关系,因为VEC作为血流的生理屏障,使其成为血液动力学敏感的特异感受器。血液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多功能液体组织,除了向各器官的组织细胞供氧,参与其新陈代谢外,还影响VEC的新陈代谢和激活VEC内生化信号途径,使机体心血管系统出现病理性改变〔3〕。所以,血液动力学异常,尤其是其产生的血液低剪切压力(Low shear Stress LSS)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将这方面的研究动态作一概述,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 血液动力学基础
1.1 血液剪切压力
当血液中悬浮颗粒(血脂和血细胞等)随血液流动经过VEC表面时,血流和VEC交界面之间的机械性磨擦拖力对VEC产生剪切压力〔1〕。Poiseuille公式表明:剪切压力与血流速度大小成正比,与血管内径的立方成反比〔4〕。在临床实验室检测中,剪切压力单位是mPa/s,低、中和高剪切压力分别是3,30和200,其中,低剪切压力具有明显的病理意义。
剪切压力的生理作用是使多数内皮细胞极性改变,排列在其综合向量的方向,并使这些细胞骨架重构〔1〕。同时,血流产生的长期轻微振动性剪切压力,尤其是低剪切压力,在小动脉、血管弯曲和分叉处等,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Ⅰ型损伤和功能改变,并参与内皮细胞增生、迁移、死亡、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和发育期间的动脉壁重构等〔1,5〕。
实验表明〔4〕:3周龄兔正常颈动脉每天内皮细胞死亡率约0.5%~1%,增殖率约20%,血流减缓后第2天,细胞死亡率每天上升到约2%,此时细胞增殖率已降到每天1%以下,这说明内皮细胞的损失在血流减缓的早期即开始出现,表明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增殖是LSS所致血管重构的常见现象。
1.2 一氧化氮(NO)
NO通过NO合成酶从L-精氨酸的氨基酸合成,在人类和动物成为血管张力和动脉压的重要调节机制。血液剪切压力扩张血管的机制是激活酪氨酸激酶,继而激活细胞内血管扩张的生化传导途径,使内皮细胞NO合成酶活性增强,NO合成增加并释放。
最近的研究表明:NO除具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外,也在控制血管张力的神经调节上起作用,主要是对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输出的调节。另外,NO还抑制VEC生长和增殖,抑制血小板粘附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基因表达〔5,6〕。
动物实验表明:血液流速增加,剪切压力升高;血液流速缓慢,剪切压力降低。在人的冠状动脉,高剪切压力导致的血管扩张,等于100μmol/L硝普钠作用的65%〔5〕。在休息情况下,健康自愿者静注NO合成酶抑制剂NG-单甲基-L-精氨酸,平均增加动脉压约10%;在运动情况下,则减弱交感神经反应。
1.3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实验表明:血液流速从正常到缓慢的变化而产生的LSS将导致VEC的PDGF-A和PDGF-B mRNA表达,LSS首先增强VEC的PDGF-B、细胞分裂素、细胞生存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等的基因表达,而对VEC的细胞死亡是次要的〔1〕。
在动脉损伤和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PDGF已成为VEC潜在的细胞分裂素,它促进VEC迁移、增殖和内膜增厚,其中,PDGF-B主要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但PDGF-A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另外,内皮损伤亦导致血小板粘附和血小板颗粒形成及PDGF-B的释放。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血液剪切压力,尤其是LSS,是通过增强PDGF-B、细胞分裂素和细胞粘附因子等的表达而产生病理作用的〔3〕。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ACE在血液中循环,常作为VEC胞外酶存在于其表面,它是一种单链多肽酸性糖蛋白,其生理功能是使无活性的10肽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分解掉2个氨基酸,生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8肽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最初被认为调节钠水平衡、血压和血管张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还具有调节心肌细胞收缩和新陈代谢、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增强炎症调节酶表达、激活参与心肌肥厚和心肌梗塞后心肌重构的Janus激酶及原癌基因(c-fos等)的转录等〔7,8〕。
实验研究表明:ACE启动子对剪切压力有快速的敏感性,ACE基因表达可被启动子活性减低而抑制;或被启动子活性提高而增强。而且,ACE启动子基因表达对所有实验的剪切压力值均起反应。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