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RFCA后,3组患者血清CK、CK-MB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升高的程度不同,冠心病组与老年组、青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RFCA后3组患者CK、CK-MB的频数分布(例)
组别 例数CK峰值CK-MB峰值正常范围高1倍以内高1倍以上正常范围高1倍以内高1倍以上冠心病组308(26.7)18(60.0)4(13.3)9(30.0)18(60.0)3(10.0)老年组3019(63.3)10(33.3)1(3.3)21(70.0)9(30.0)0(0)青年组3020(66.7)10(33.3)0(0)22(73.3)8(26.7)0(0) 注:括号内为构成百分比(%);χ2检验,与老年组、青年组比较,P<0.05 三、心肌受损量的计算与比较
根据血清CK、CK-MB活性-时间变化计算的3组患者的心肌受损量,冠心病组显著高于老年组和青年组(P<0.05),老年组与青年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RFCA后3组患者心肌受损量比较
组别例数CK-gCK-MB-g冠心病组30 3.67±2.13 3.41±2.21老年组 302.45±2.232.23±1.89青年组 302.12±1.672.01±1.78 注:F检验,与老年组、青年组比较,P<0.05
讨 论
RFCA是通过心导管将电能导入异常传导通路区域使之凝固、坏
死,达到消融目的,而因此受损的心肌细胞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心肌酶入血,由于RFCA能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而且术后缓解需要较长时间,所以CK、CK-MB恢复到正常参考值的时间明显长于无冠心病者。3组患者行RFCA时的功率、靶点数及放电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冠心病并存室上速患者术后,CK、CK-MB的峰值水平及根据血清CK、CK-MB活性-时间变化计算的心肌受损量明显高于无冠心病者。虽然冠心病组患者术前心肌酶在正常范围内,但在射频消融的过程中,由于导管刺激和频繁诱发心动过速,使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的同时心室舒张时间明显缩短,使心肌灌注时间缩短,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加重心肌缺血;并存冠心病患者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调节能力降低,3者综合起来导致心功能降低,进而诱发低血压,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冠心病患者行RFCA时心肌酶的升高,不仅表示有电流对局部心肌的损伤,同时心肌缺血本身也造成了心肌细胞伤亡。 冠心病组中21例患者顺利完成RFCA,术中心动过速发作的次数少、时间短,未发生心绞痛及缺血性ST段下移;9例患者因手术时间较长,频发心动过速,出现胸闷、胸痛、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下移较前明显,立刻终止心动过速,给予吸氧、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快速补液,待血压恢复正常后,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其中8例患者症状缓解后完成了手术,1例患者因多次心绞痛发作,血压降至90/50 mm Hg,心电图ST段下移达0.3 mV,经治疗不能缓解,中止了手术。因此,对室上速并存冠心病的患者行RFCA时,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给予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扩冠、抗凝及营养心肌等治疗。术中尽量减少诱发心动过速的时间及次数,减少导管对心肌的刺激,力求准确的心内膜标测,减少试探性放电,防止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手术操作中,大头导管由升主动脉进入左心室时,应在主动脉瓣上打弯,将导管弯曲襻坐入左心室,以免插入冠状动脉内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堵塞。大头导管在左心室时操作动作要轻,以减少对心内膜的刺激而引起过多的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有学者提出,临床射频治疗有效能量范围为15~22 W,时间为10~40 s〔4〕,我们体会只要射频导管定位准确,与心内膜接触紧密,低能量就能达到消融目的,因此放电应从小能量开始,以减少对正常心肌的损伤。对右侧旁道的患者用小能量可以减轻射频消融引起的疼痛,减少患者的精神紧张,对减轻心肌耗氧是有益的〔5〕。如果术中出现心绞痛,心电图ST段下移较前明显,应立即终止心动过速,给予积极处理,症状缓解,ST段恢复后再继续手术。如果频发心绞痛,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药物治疗效果差,应中止手术,以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基金项目:山东省卫生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