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到目前为止胃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于第二位。中国属胃癌的高发国家,根据1992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的死亡率为2516/10万人。因此关于胃癌的研究,尤其是胃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 病因学研究
在我国对胃癌高发地区进行的生活习惯、膳食结构等多因素研究显示,我国正常人群血清中,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维生素E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人群[1]。烟熏及盐渍食物会增加人Hp感染率及动物模型中的亚硝酸盐的致突变率。有学者做过研究,高盐饮食人群中胃癌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50%以上[2]。3,4苯并芘是胃癌的化学致病因素之一。油炸类食物、熏烤食物中该类物质含量丰富。吸烟[3]、真菌污染的食物也是致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推测,Hp可能的致癌机制为Hp引起特定部位的炎症,并进一步导致癌症的发生。Hp感染后对N-硝基化合物的形成的敏感性增加,发生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的几率增加。另外遗传因素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 基础研究
胃癌发生的本质是细胞增生的调节失控。在细胞周期中,G1—S—G2—M期相互转化过程中,有多个关卡调节着细胞周期的演进速度,这些关卡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当这些基因出现异常扩增及突变导致过度表达,或表达下降缺失都可导致基因组不稳或本应停止增生的细胞不断越过关卡进入细胞增生周期,引起细胞周期失控从而引起癌变。
同时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周期蛋白和其他周期相关基因的异常有关。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形成的复合物是细胞周期性核性调控装置,在同一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Cyclin按一定的顺序与其相应的CDKs结合并激活,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CKIs)有负向调节作用,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基因。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是由Ohta等在[2]1996年发现的,该基因在全身正常组织器官中有低水平表达,而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被认为是一抑癌基因。我国的徐建华等[4]发现不仅胃癌组织有15% FHIT基因转录异常,而且相应癌旁组织有15%转录异常。上述结果提示FHIT基因的改变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胃癌的发生不仅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缺失有关,还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关。因此对凋亡的相关基因的检测可能对胃黏膜癌变早期诊断具有指导意义。Park等[5]新近发现胃癌中Caspase-8、Caspase-10基因的杂合子缺失和Caspase-10基因的突变,因此猜测Caspase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指由于DNA复制错误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又称复制错误阳性表现。MSI最早在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癌中发现,此后研究证明MSI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现已证实胃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MSI存在,国内资料总的MSI阳性率在33%~418%。日本学者发现在肠壁胃癌患者的胃黏膜IM部位亦有27%发生MSI,国内最近报道肠型胃癌MSI阳性率为647%,明显高于弥漫性胃癌的222%,IM组织为30%研究显示MSI不仅仅是胃癌发生早期事件,而且与胃癌发生的数目有关。Takahashi等[6]报道多发性胃癌中MSI发生率为333%,单发生胃癌为77%。
许多研究表明胃癌中性激素受体不仅有过度表达,而且与胃癌的分化、分期、转移等有关。Oshima[7]报道胃癌细胞ER阳性率为625%,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为75%,同时ER在年轻女性的低分化胃癌中阳性率较高,随分化降低。临床三、四期胃癌ER表达率(385%)明显高于一、二期胃癌的(237%)。但目前为止性激素受体在胃癌中的促癌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关进一步机制尚待研究。
众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s在胃癌的预防与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作用[8,9],NSAIDs防治肿瘤的可能机制之一是抑制其靶分子环氧合酶(COX)COX有两种同工酶,分别称为COX-1与COX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