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长期受到阻碍,心肌因营养不良而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1]。除药物治疗措施外,饮食治疗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冠心病易患人群的健康教育,纠正其不良生活方式是显著降低冠心病发病率的基本措施之一。此调查研究分析了冠心病患者对饮食知识的认知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6年7~9月在北京市仁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12例。其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32~85岁,平均657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者23例,初中和高中68例,大专及以上者21例。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内容包括:(1)患者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等;(2)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查;(3)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调查;(4)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调查。
122 患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的量化评分 通过调查问卷的回答结果,评定患者对冠心病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每项回答正确为2分,部分正确为1分,回答错误为0分;满分70分。总分在42分(60%为正确率)以上为冠心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好,低于42分为冠心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差。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结果见表1、表2、表3。表1 不同人群冠心病患者饮食知识得分比较 表2 冠心病患者饮食知识宣教前后掌握程度的结果表3 冠心病患者获取饮食知识途径 注:与护士讲解相比,χ2=3416,△P﹤001
3 讨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和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差的情况,宣教后患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的得分明显提高。这说明门诊医务人员或既往住院时医护人员对冠心病患者饮食知识的卫生宣教不够,也可能与患者对饮食知识的重视程度或依从性不良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加强卫生宣教后的效果良好。研究已经证实,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极大地增加。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存在对冠心病患者饮食知识忽略的情况。如有文献报道,1986年美国有5%以上的医生对冠心病患者未采用饮食治疗[2]。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普及冠心病饮食知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状况,消除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为冠心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
另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年龄、教育水平和冠心病病程对患者的饮食知识有一定影响。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饮食知识得分较低,这可能与其生活和工作忙碌、不关心生活习惯有关。初等教育水平的患者饮食知识得分较低,可能原因是文化程度制约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领悟,文化程度较高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获取相关知识并进而形成正确态度和行为[3]。冠心病病程短于1年的患者饮食知识得分亦较低,病程长于1年后得分较高,这可能与随着时间延长、病痛的持续折磨致使患者对饮食的关注意识增加,更倾向于采取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饮食知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以及不同的病程进行有重点的、有区别的健康卫生宣教。
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在改变其生活习惯中亦有重要作用。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比例大小依次为护士讲解、宣传手册和电视媒体,自购书籍的比例最小。说明护理宣教在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张红霞等[4]认为,健康教育应以语言教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