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 针对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改变情况,探讨如何预防肝癌介入术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结果 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以弥漫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及有门脉癌栓患者出现肝损害严重。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加强术前、术后保肝治疗,才能避免出现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肝癌;介入治疗;肝功能损害;预防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各种原因认为不能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首选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很多外科手术不能比拟的优点。但该治疗方法可导致一些并发症,其中肝功能损害常见,严重者出现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充分认识并预防肝损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癌患者50例均为大庆龙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1岁,合并肝硬化者40例,弥漫性肝癌者14例,有门脉癌栓者3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CT或MRI确诊,并进行TACE治疗1~3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总动脉造影观察肿瘤类型和血供情况,继之行肝动脉超选择插管进入肿瘤供血血管。视肿瘤情况选择化疗药物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等,稀释后经导管缓慢灌注。栓塞剂为超液态碘化油10~20 ml,2次栓塞间隔时间为1~2个月。
2 结果
肝功能损害指术后1周内肝功能下降。本组共出现39例,肝功能在Child-Pugh B级或C级26例患者术后肝功异常进一步加重,14例出现腹水、黄疸,多见于肿瘤呈多发性结节或弥漫性生长、HBsAg阳性、伴肝硬化者或门静脉有癌栓者。治疗以保肝为主,配合支持疗法及中药治疗,多在2周内好转。其中肝功能衰竭2例,对治疗反应欠佳,患者在1个月左右死亡。
3 讨论
31 发生机制 TACE术后患者大多会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主要是化疗药物加重肝细胞损伤或是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增高致肝脏缺血所致。TACE治疗后,肝脏局部药物浓度高,化疗药物损伤肝细胞,加上肝酶系统的不适应,转氨酶活性增加而致谷丙转氨酶上升。另外,栓塞后的肝细胞由于缺氧缺血发生变性坏死,细胞通透性增强,且肿瘤细胞大部分发生炎症、坏死,更多的转氨酶进入血液,也致谷丙转氨酶上升,出现肝功能损害病情。随着肝癌的控制及相关治疗,肝细胞损害好转,加上化疗药物不断代谢,对肝细胞药物毒性减少,肝酶系统调整适应,可使谷丙转氨酶下降[1]。一般术后1~3天谷丙转氨酶升至术前的2~10倍,7~10天为高峰,后逐渐恢复,3周后大致恢复到术前的水平[2]。肝功能的好坏与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及疗效密切相关,肝功能越差,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越高,生存期越短[3]。多数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已处于临界值,介入治疗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患者的肝功能,可出现黄疸、腹水,甚至肝功能衰竭。门脉癌栓是导致肝功能衰竭的另一高危因素,其原因为肝动脉栓塞后,肝脏主要靠门静脉供血。若合并门脉癌栓,则肝脏供血显著减少,诱发肝功能衰竭。弥漫性肝癌患者由于栓塞范围较大,对肝功能损害更明显,越近主干栓塞,受累肝脏范围越大。因此对弥漫性肝癌或合并肝硬化患者行TACE术应慎重,术中应减少化疗药物和栓塞物进入肝组织,术后使用保肝药物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损害。
32 预防 TACE术后大多数肝功能损害是可逆的。但如在肝功能不良、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弥漫性肝癌或合并肝硬化情况下行TACE术,尤其在碘油用量过大或主干栓塞时,极易出现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严格掌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黄疸者,不易行介入治疗。轻者经保肝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情况下,谨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