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42岁。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明确诊断。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头痛10例,癫痫3例,意识障碍3例,单瘫、偏瘫各2例,视物模糊1例。1例为分娩后2周,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性贫血,1例长期口服避孕药,1例病前中耳炎1个月,1例病前脓胸1周。其余病因不明。
22 实验室检查 2例周围血白细胞增高,1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1例血红蛋白降低;1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增高超过280 mm H2O,2例甚至超过400 mm H2O,2例细胞数增多,蛋白增多;1例有红细胞,糖及氯化物正常。
23 影像学检查 7例头颅CT检查,6例正常,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例正常,10例异常。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异常信号,2例为乙状窦异常信号,1例为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顶枕部上矢状窦可见短T1、等T2信号影,顶部纵裂内可见一条形短T1、等T2信号影连接顶部上矢状窦,1例为右侧乙状窦、横窦血栓形成伴右枕叶出血,1例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横窦的短T1、长T2 信号,1例为海绵窦异常信号影,1例为直窦异常信号;MRA正常的1例病人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上矢状窦闭塞。
24 治疗和预后 给予一般治疗包括降颅压,改善循环,对症及病因治疗。炎性血栓经细菌培养给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1个月;非炎性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04 mg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连用2~4周后继续给予口服华法令治疗10周。痊愈(颅内压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6例,好转(颅内压转为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4岁,主诉头痛、视物模糊1周。头痛为后枕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无发热,无复视,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颈部外伤史及颜面部感染史。既往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性贫血1年。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查体:血压130/80 mm Hg,脉搏86次/min,体温366 ℃,呼吸20次/min。一般情况:清醒状态,颜面部无感染,无头皮静脉充盈,心肺无异常,双侧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无杂音,腹软,无肝脾肿大,四肢关节运动正常,无杵状指。神经系统:精神、语言正常,眼球各向运动正常,无复视,右眼视力下降为指动,眼底:视盘水肿,无眼底出血,听力粗测正常,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肌力及肌容积正常,深感觉及浅感觉正常,共济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外周血象:Hb 90 g/L,脑脊液:外观清亮、无色,葡萄糖、氯化物正常,细胞数正常,压力:320 mm H2O。X线胸片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顶枕部上矢状窦可见短T1、等T2信号影,顶部纵裂内可见一条形短T1、等T2信号影连接顶部上矢状窦。诊断:右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04 mg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连用4周后继续华法令口服10个月,2周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10 mm H2O,视物模糊改善;4周脑脊液压力为120 mm H2O,视物模糊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出血。
4 讨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