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DF)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若治疗延误或不适当,可导致截肢,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现就我科2002~2005年收治的752例糖尿病中并发糖尿病足24例加以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最大74岁,最小38岁,平均63岁,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22例。24例糖尿病足其原发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发病诱因 18例(75%)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剪趾甲伤6例,行走碰伤3例,新鞋擦伤3例,鞋内异物刺伤1例,赤足行走刺伤1例,冻伤、烫伤、搔抓、水泡破裂各1例。
13 病变部位 以足趾为首位,占6637%,其次为足背及足底。
14 病变程度 按Wagner分级法进行分级[1]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10例(4167%);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cellulitis),无脓肿或骨的感染5例(2083%);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2例(833%);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4例(1667%);5级:全足坏疽3例(1250%)。
15 典型临床体征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15例(6250%),神经病变(肢端麻木或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13例(5417%),血管病变(皮温下降、足部静息病、皮肤颜色变黑或足背动脉搏动异常)19例(7917%)。
16 血糖情况 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1262±214)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1896±275)mmol/L。
17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静点丹参、川芎嗪、弥可保以改善血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全部患者给予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大部分患者使用喹诺酮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于局部分泌物多、有臭味者,需彻底清创去除所有坏死组织,用双氧水清洗后,部分用胰岛素40 u,庆大霉素24万 u,05%甲硝唑100 ml混合液湿敷。综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截肢。
2 结果
痊愈6例(2500%),好转11例(4583%),无效3例(1250%),死亡2例(833%),自动出院、失访2例(833%)。痊愈患者出院时空腹血糖为(524±070)mmol/L,餐后2 h血糖(685±078)mmol/L。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神经和血管病变的结果。糖尿病足部损害由外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外周动脉病变引起,其中以外周神经病变伴感觉丧失最重要且常见[1]。Gavin发现,60%有溃疡的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单纯外周神经病变,20%有局部缺血,20%存在外周神经病变和外周动脉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使皮肤柔韧性减低,再加上皮肤干燥和痛觉减退,皮肤易开裂而发生蜂窝织炎或深部组织感染。足部钝痛或痛觉消失可引起神经病性溃疡[2]。Edmonds认为,62%的糖尿病性溃疡主要呈神经病性,13%为血管性,25%则呈混合性[2]。本组资料中,DF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控制不满意,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神经和血管病变,由于有上述病理基础存在,患者足部如出现损伤,则极容易引起感染、溃疡、坏疽。本组资料中,大部分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其中以剪趾甲伤、鞋擦伤多见,这与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足部防护意识有很大关系。国外学者通过大规模的调查证实,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足部防护的教育,可使DF的发生率及截肢率明显降低[3],因此,医务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常规做足部检查,并积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防护的教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