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吸附排出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效果。方法 将患者有毒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装有固态活性炭吸附剂的灌流器,吸附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游离毒物。结果 血液灌流的应用为临床抢救鼠药中毒开辟了新途径,使以往认为难治或无法解救的鼠药中毒患者获得了抢救机会,降低了死亡率。结论 血液灌流是抢救鼠药中毒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鼠药中毒;血液灌流
灭鼠药俗称老鼠药,其毒性高,危险性大,误入人体后吸收快,对多脏器损害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鼠药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血液灌流治疗25例鼠药中毒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中,住院8例,急诊留观17例,男9例、女16例,年龄7~86岁,平均38岁,25例均有确切的误服或自服灭鼠药史,服敌鼠粉剂拌食物的5例。服含有氟乙酰胺的10例,服含有毒鼠强的10例。中毒程度及症状:轻度6例,表现为恶心呕吐、口渴、上腹部烧灼感、头晕、头痛、心悸;中度14例,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烦躁、间歇性痉挛、口腔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重度5例,表现为频繁惊厥、癫痫样抽搐、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心律不齐、神志不清、脑水肿。灌流距服药时间最长18 h,最短1 h。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抢救 患者均给予洗胃、导泻、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心、脑、肝、肾功能,利尿促使毒物排泄,预防继发感染,吸氧、强心等内科综合治疗。
122 特异性解毒药治疗 氟乙酰胺中毒时,肌注特效的乙酰胺解毒剂,乙酰胺01~03 g/(kg·d),分2次肌注。毒鼠强中毒时解毒剂用法:二巯基丙磺钠250 mg/次 ih/im/iv每天3~4次,第2天2~3次,第3~7天1~2次/d,7天为1个疗程。敌鼠中毒时拮抗药用维生素K1肌肉注射,每次10~20 mg,每日2~4次。
123 血液灌流治疗 循环动力使用Gambro BP-1A血泵。用爱尔炭肾YTS-150在床边进行血液灌流,灌流前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和生理盐水2000 ml(内含肝素80 mg)预充。采用直穿或双腔导管置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根据年龄不同选用不同型号的透析管路。血液量150~200 ml/min,抗凝方法为全身肝素化,肝素首剂量05~10 mg/kg,每30 min追加8~10 mg,明确为敌鼠中毒时防止灌流时加重出血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或减少肝素用量。灌流后用适当剂量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灌流过程中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在灌流过程中出现抽搐可推注镇静剂,可用负荷量,因活性炭对镇静剂有吸附作用不易中毒。出血时可输新鲜血补充血容量及部分凝血因子,灌流同时可从四肢建立外周输液通道,随时输液,补充电解质,出现心衰时推注西地兰;每个灌流器使用2 h,治疗结束时以空气缓慢回血,谨防空气进入体内,穿刺点加压包扎。灌流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各种反射等。
2 结果
25例中,20例轻中度中毒患者灌流1次,意识清醒,症状消失。5例重度中毒患者均灌流2次,3例病情稳定,无反跳现象,住院6~9天出院,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一例遗留有后遗症,灌流时遇短暂低血压2例未发生凝血,未发生出血加重。2例死亡,1例为氟乙酰胺中毒,1例为毒鼠强中毒,治愈率为92%。
3 讨论
灭鼠药物均为剧毒高毒类药物,内吸收性强,作用速度快等特性,进入机体后可引起全身阵发性抽搐为主的神经中毒症状或以全身广泛缺氧为主的中毒症状。氟乙酰胺的毒理作用主要为影响代谢所致,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分解为氟乙酸与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结合,生成氟柠檬酸,抑制乌头酸酶作用,使葡萄糖生成的柠檬酸不能更多的氧化,导致三羧酸循环中断,组织中柠檬酸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