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呼吸机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意义。方法 43例ARDS患者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机械通气,监测呼吸参数、血气分析、血电解质、X线胸片等。结果 28例患者痊愈出院,15例治疗失败,总成功率达65.1%。结论 呼吸机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气末正压;低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自2003年4月~2006年8月应用呼吸机抢救ARDS患者43例,收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中男33例,女10例,年龄22~62岁,平均47岁。重症胰腺炎2例,严重创伤13例,大面积烧伤2例,淋巴瘤2例,误吸3例,产后大出血5例,心肺手术5例,感染性休克10例,有机磷中毒1例。诊断标准及分期:按照我国1988年广州会议制订的ARDS诊断标准[1]:(1)具有可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包括肺部疾病和肺外疾病;(2)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频数(超过28次/min)和(或)呼吸窘迫;(3)动脉血气分析异常,低氧血症,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 kPa(<60 mm Hg),氧合指数低于40 kPa(<200 mm Hg);(4)肺部X线征,包括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斑片状阴影或大片状阴影等肺间质性或肺泡性病变;(5)排除慢性肺部疾病和左心衰竭。凡具备以上5项或1、2、3、5项者可诊断为ARDS。
1.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ECG、HR、BP、T、R、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吸/呼时比(I/E)、中心静脉压(CVP)、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肝功能等。
1.3 方法 22例患者行气管插管,18例患者行气管切开,3例患者行头带固定鼻面罩,然后接呼吸机。通气模式:辅助/控制通气+呼气末正压(A/C+PEEP),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持续气道正压(SIMV+CPAP),压力支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PSV+CPAP)。设置参数:RR 12~28 bPm,VT 6~8 ml/kg,FiO 230%~90%,I/E为1∶1.5~2.0,PS 4~20 cm H2O,PEEP/CPAP 4~20 cm H2O,并根据呼吸监测参数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参数。
2 结果
43例患者的缺氧状态均在机械通气治疗数小时内得到改善,机械通气时间为12 h~28天,平均9天。其中,28例患者经积极抢救痊愈后出院,15例治疗失败,总成功率达65.2%。失败患者中,8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ARDS好转后,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3 讨论
ARDS是由休克、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等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急性呼吸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通过机械通气可以及时纠正ARDS,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和提供支持。正确选择机械通气模式是呼吸机治疗成功的关键:(1)对无咳嗽排痰能力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①对自主呼吸微弱或因自主呼吸浅促用镇静剂、肌松药控制自主呼吸者,采用A/C+PEEP模式,呼吸停止时行间歇正压通气,自主呼吸恢复时自动转换为机械辅助通气(assistant mechamical ventilation,AMV),从而允许患者建立自己的自发呼吸频率,并保证必要的通气量。②对自主呼吸存在但通气不足者采用SIMV+CPAP,SIMV时自主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由患者控制,间隔一定时间行同步机械控制通气(control mechamical ventilation,CMV),由于自主呼吸与CMV的结合,保证了患者的有效通气。(2)对能自行咳嗽排痰,预计病情能够短期缓解的早期A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