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患者(SA组)和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照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B、C型分型进行评估。结果发现ACS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A、B、C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为正相关。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越重、范围越大、数量越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表达越高,提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 2.3 判断预后或治疗效果 有学者报道临床上AMI溶栓成功患者的P-选择素升高3 h后下降至基线水平,溶栓失败患者持续24 h P-选择素维持在高水平,显示P-选择素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9]。目前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置入支架数分钟后血管内膜表面就覆盖一层纤维蛋白原,并伴有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不久就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血栓。几周后其被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组织代替,形成新生内膜,发生内皮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产生主要是冠状动脉对血管形成损伤的过度修复反应造成[10]。而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和一种重要的黏附分子在此过程中起中心环节作用。大量试验表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小板活化,其表面P-选择素的水平迅速升高[11,12],Ishiwata等[13]认为血小板在PCI术后的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过度激活,超出正常止血要求时可导致支架内血栓。苏子德等[14]对108例行PCI手术的ACS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即刻、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P-选择素水平,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常规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按照有无冠脉再狭窄分为两组,结果发现无冠脉再狭窄组血浆P-选择素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2周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在正常基线范围内上下波动。冠脉再狭窄组血浆P-选择素术后2周没有降至正常,而呈持续性升高,并在术后3~6个月出现第2次高峰。故P-选择素可能作为预测冠脉早期再狭窄的参考指标,通过此项检测可早期预测发生冠脉早期再狭窄的高危患者,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时,部分患者仍有急性心梗、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此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15]。目前尚无判断阿司匹林抵抗的公认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多集中于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来确定有无药物抵抗。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联合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有助于发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同样,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也存在类似药物抵抗,测定用药前后P-选择素的变化也可作为判断药物抵抗的一项指标[16]。
3 干预P-选择素的治疗研究
P-选择素阻滞剂能切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的协同作用。所以,用P-选择素阻滞剂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急性事件的发生已备受关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应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鼠模型心肌梗死面积已有报道。Nagashima等[17]模拟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使用离体新生小羊心脏作冷麻痹缺血再灌注模型。经缺血2 h后再灌注30 min,再灌注前立即静脉输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小羊心肌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下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明显改善。
4 结语
综上所述,P-选择素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在预后及治疗效果的判定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干预P-选择素的表达,可能为ACS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霍勇,陈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演化与治疗策略更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98-100.
2 孙秀玲,张希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炎性相关的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25(1):55-58.
3 陈浩,李源,王晓明.可溶性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联性.心脏杂志,2003,15(4):326-330.
4 马晶茹,胡健.P-选择素与心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