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静脉系血栓形成
脑静脉系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虽低,但是为严重的脑血管病,血栓可累及皮质或深静脉,甚至静脉窦,其临床表现特点不具特异性,多种多样,误诊率较高。如何很好地识别和早期明确诊断CVT,是临床医生棘手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病人有效治疗和预后的关键问题。
1 病因
1.1 感染性 由于抗生素的普及,感染性CVT已明显减少。中耳炎、乳突炎等易引起乙状窦、横窦血栓症,副鼻窦、颜面中央软组织炎症易引起海绵窦静脉血栓症。
1.2 非感染性 围产期、口服避孕药、外科手术、心脏病、凝血机制障碍和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等。
2 好发部位上矢状窦、横窦血栓症发生率较大。脑静脉血栓症多合并静脉窦血栓症,但也可单发。
3 临床症状尽管CVT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但其临床症状仍有一些规律可循。
3.1 年龄、性别 多为青年,男女比例为1∶1.3。
3.2 病前情况 病前患者身体素质较好,在围产期、服避孕药者、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病几率较多;另外,劳累、饮酒等可诱发。
3.3 发病形式 多为急性起病,头痛逐渐进展和眼眶部闷胀;又可隐匿发病,进展缓慢。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呕吐,可有颈部抵抗、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也可以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或精神异常起病。
总之,CVT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颅内高压引起的症状和静脉性脑梗死(局部血液淤滞)、脑出血(脑静脉淤血严重)所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4 影像学特征
4.1 CT扫描 可以看到静脉窦呈高密度区,即高静脉窦征,脑表面静脉呈高密度的索状征。在增强CT上矢状窦血栓时,可显示窦壁侧支静脉,出现血栓缺损像,即空三角征。有时可见与动脉支配不一致的梗死灶、血肿。
4.2 MRI、MRV 扫出静脉血栓、血流。
4.3 DSA特点 脑动-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11 s,主要以静脉期为主>5 s;静脉窦血栓表现为显影不甚清晰或充盈缺损。脑静脉血栓在静脉期显影延迟的同时,小静脉开始明显淤滞、迂曲,数目增多,可见小雪花点样改变,同时有丘纹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系统增粗、扩张,在静脉窦期仍有明显滞流。
5 诊断注意事项脑静脉系血栓出血时,首先要做DSA排除脑动脉廇或血管畸形的存在:(1)CVT,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脊液细胞数偏高,易误诊为脑炎。抗酸、墨汁染色(-),经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要想到CVT的可能,做DSA以确诊。(2)CVT,常出现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症状,易误诊为脑肿瘤。(3)当患者缓慢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在影像上无占位病变时,易误诊为“良性颅高压”或“假脑廇综合征”,应高度怀疑CVT,应及时进行DSA检查。
6 治疗方法在常规对症性治疗的同时,目前治疗CVT的方法主要有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或将三种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应用,以求获得最佳疗效。
6.1 单纯颈动脉溶栓 (1)适应证:适用于以大脑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为主,而静脉窦受累较轻者。(2)方法:经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给予纤溶类药物,其顺行经脑实质的毛细血管床进入脑静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