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展望 |
|
是宿主防御的主要参加者,全身炎症反应的调节者。 休克、脓毒症时肠粘膜细胞坏死脱落并从而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这是由缺血、再灌注、毒素等直接造成的细胞坏死或谓之“他杀”, 我们曾观察了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的“自杀”,即由细胞内固有程序所执行的编程性细胞死亡,利用脓毒症小鼠,于伤后分离收集肠上皮细胞,然后提取DNA以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时检测DNA含量,分析细胞周期以判定细胞凋亡。结果在伤后3小时开始可见细胞凋亡的典型梯形DNA电泳条带,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与之一致。在另一实验中,我们又观察了在失血性休克时小肠粘膜免疫屏障的改变。小鼠放血至平均动脉压35mmHg,90分钟后复苏,在伤后第3天分离收获Peyer结节细胞,结果发现休克与假手术小鼠相比Peyer结节凋亡明显增强(12.8%±2.1%,6.1%±1.1%;P<0.05)。同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fas表达也明显增高(28.7±2.2,17.5±2.4;P<0.01)。 发现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受损促使肠道的屏障防护变为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的损伤,这其中有细胞凋亡自我调节“自杀”而死的参与,带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二、细胞凋亡——内环境稳定的调节 在探讨细胞凋亡、自杀程序的诱发者中,我们给小鼠在盲肠结扎穿孔前2小时腹腔注射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M2B,结果阻断内毒素以后明显抑制了胸腺细胞ice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在这一方面文献也有相似报道,给猪注射内毒素,胸腺细胞以及肠系膜淋巴细胞都出现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兔心脏、大鼠肾脏都发生细胞凋亡。利用猪的内皮细胞用脂多糖刺激18小时,然后给以诱发热休克蛋白,结果导致细胞凋亡而不是细胞坏死。这些实验结果共同的结论是在MODS的发生过程中不仅有诸如缺血、再灌注、内毒素所直接引起的细胞受损死亡“他杀”,同时也有细胞内部基因调控的“自杀”而死。有许多造成细胞“他杀”的致死因素同样又都是细胞凋亡的诱发者,例如:热休克、病毒感染、细菌毒素、氧化物、自由基、抗代谢物-营养丧失、细胞毒T细胞。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在面临这些因素的时候那些细胞到底选择哪一条途径去死,直接被“他杀”还是主动去“自杀”。出于生与死的平衡,内环境的稳定,很多细胞会选择自杀去死。坏死不可能逆转,但凋亡却可以加以调控。阻止“自杀”而死的部分将会在总体上减少细胞的丢失,从而减轻病情。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开链、闭链测试对屈伸膝肌等速力矩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