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类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 |
|
阶段为术后4~8w,该阶段手术破坏的关节囊已修复完善,髋关节伸屈内外旋转活动不会导致脱位,骨水泥固定类假体可行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条件下的髋关节伸屈等功能训练,以防止髋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而生物固定类假体有试验证明〔3〕:微孔假体于术后第4周始有明显骨长入,8周可达完全负重的抗剪力要求:Jarcho〔4〕及Sobale〔5〕等人动物实验证明羟基磷灰石预涂假体于植入4周后有新生骨界面沉积,6周时X线无透亮线,假体与宿主骨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因此,生物固定类假体在该期可行不承重条件下的髋关节伸屈及内外旋主动训练,以防止剪力所致的假体微动与微粒的形成;第四阶段为术后9~12w,机械固定类假体经以上各阶段康复完全可达到恢复正常工作,生物固定类假体的固定已达到完全负重抗剪力要求,可进行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条件下的髋关节伸屈等功能训练,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我们体会依据假体分类及固定特性设计的康复程度有以下优点:①对各类假体的固定原理有良好的针对性,且兼顾机械固定及生物固定原理,在不影响骨长入的同时做到有效康复。②各类假体分阶段施行的康复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入工髋关节术后并发症,促进人工关节功能的顺利康复。 3.3 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3.3.1 动静结合:手术后的第一、二阶段关节囊尚未修复未完善,我们主张后外侧切口者应防内旋位制动髋关节、前外侧切口者应防外旋制动、外侧切口者应外展位防内收位制动,以防止脱位发生,除此以外可按康复程序训练。 3.3.2 提倡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的功能训练,以促进关节、肌肉、血管功能的康复。 3.3.3 循序渐进地执行各阶段的康复措施。临床发现许多病人负重训练之初,经常出现下肢肿胀、紫绀,经卧床休息肢体抬高后缓解,此为静脉回流功能未恢复所致,应逐渐延长下地时间及行走距离,才能有效地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保证顺利康复。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骨科,261041
参考文献
1 旋培华,赵凯,黄悦.全髋关节置换及康复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313. 2 Goodman SB.The effect of micromotion and particulate materials on tissue differention:Bone chamber slueties in rabbits.Acta Orthop Scand,1994,65(suppl):258. 3 洪汉洲,戴克戎.多孔表面人工关节最佳孔径结构的实验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89,9:36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功能独立测量的临床运用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