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类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 |
|
姜鑫 李汉秀 孙红芹 张益民
我院自1990年~1997年10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23例(430个髋),对其中120例(122个髋)应用自行设计的康复程序进行训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下均以122个髋关节计) 本组122个髋,患者年龄48~90岁,平均60.5岁;疾病种类:股骨颈骨折43例(陈旧性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Ⅳ期25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4例,创伤性髋关节炎20例;假体种类:人工股骨头75例,人工全髋关节47例;骨水泥固定假体52例,微孔表面假体36例,珍珠面假体28例,羟基磷灰石预涂表面假体6例。 1.2 康复程序 见附表。
附表 各类假体的康复程序
时间 机械固定假体 生物固定假体 第1阶段 (术后3d内) 主动活动踝、足趾各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各20~3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 主动活动踝、足趾各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各20~3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 第2阶段 (术后3d~3w) ①下肢各肌群等长收缩及足中立位至外旋10°位,各10~15个动作单位/次×3~5 次/日 ②下肢CPM屈髋0°~30°/次×1小时×2次/日 ①下肢各肌群等长收缩20~3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 ②足中立位至外旋10°位10~15个动作单位/次×3~5次/日 第3阶段 (术后4~8w) ①前1周:床上主动抬腿45°~60°,屈伸髋膝关节30°~90°各10~2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 ②中2周:部分负重行走5~30min/次×3~5次/日。下蹲训练5~15个动作单位/次×3~5次/日 ③后2周: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训练 ①前3周:下肢各肌群等长收缩10~2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下肢CPM屈髋10°~30°/次×1h×2~3次/日 ②后2周:床上主动抬腿45°~60°屈伸髋膝关节30°~90°各10~20个动作单位/次×5~10次/日 第4阶段 (术后9~12w) 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①前2周:部分负重行走5~30min/次×3~5次/日,下蹲训练5~15个动作单位/次×3~5次/日 ②后2周:正常行走及上下楼训练至恢复正常工作
2 结果 本组122个髋,术后随访13年,依据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价,平均得分95分,优良率为94%,失随访5例。
3 讨论
3.1 人工髋关节假体分类与特性 根据人工髋关节结构分为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根据其固定原理分为机械固定假体与生物固定假体。机械固定类假体植入后便可以取得坚强的固定,其强度足可以抵抗承重时的剪切力,而生物固定类假体其防松下沉的基本原理为:①早期的机械固定(4周以前),其强度取决于假体与骨界面的匹配程度或螺丝钉的固定。②中期(术后4~8周)的混合固定,其固定强度取决于假体与骨界面的匹配程度及初步骨长入的生物固定。③后期(手术8周以后),其假体的固定完全取决于假体表面骨长入的生物固定程度。由此可见,各类假体的术后康复训练与负重有着明显的时期差异,应依据其假体特性设计不同的康复程序。 3.2 康复程序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 人工髋关节植入后,过早活动易引起脱位及假体微动,假体微动将阻止骨向假体表面的长入〔2〕;然而过度限制假体活动将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该康复程序将人工髋关节术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术后3d内,此时病人刀口疼痛,仍有渗血渗液,髋关节应完全制动,减少活动刺激,无论是哪类假体皆可选择下肢远端关节(足趾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主动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肌肉萎缩;第二阶段为术后3d~3w,该阶段刀口疼痛已缓解,除可完成第一阶段的康复措施外,还可进行有限度数范围内(10°~30°)的髋关节非承重条件下的主、被动伸屈活动;第三[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功能独立测量的临床运用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