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的定量测定方法 |
|
mn;5.5岁;对所有对象进行右侧前臂屈肌群硬度测量。 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组16人,其中脑出血5例,脑梗塞11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1.9±8.4岁;病程1~4年,平均1.6±0.8年;16例均为右侧偏瘫。 帕金森病患者组10人,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7.9±5.3岁;病程1~5年,平均2.2±1.4 年;Yahr度2.5~4级。 各受试组之间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患者组被测肌群均与对 照组相同。 1.2 方法 该仪器的基本结构见附图。由测量负荷臂、预加负荷臂、光电距离测定装置、预加负荷预置砝码、测量负荷预置砝码、自动加荷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测量负荷臂的加压头由尼龙塑料制成,加压接触面为圆形,面积0.5 cm2。光电距离测定装置的测量精度为0 .1 mm,量程20mm,经计算机A/D模数转换为数字信号,采样频率500 Hz。预加负荷 预置砝码25 g到300 g,分辨精度5g。测量负荷预置砝码是50 g。测量过程是,首先加载预 加负 荷5~20s后,自动加荷系统通过控制测量负荷臂的自动升降完成一个测量动作周期,其周 期 为 1.0s,分以下动作时相:测量负荷臂的加压头接触皮肤0.1 s;自动加荷系统加载测量 负荷并保持0.8s;卸载测量负荷0.1 s。在加载的同时,光电距离测定装置测定测量负荷加载后,加压头下降的距离。为了提高精度,计算机控制系统连续重复五次测量周期,并自动计算平均值。所有对象的测量点均在右上肢前臂屈肌群中央,即前臂腹侧中央上1/3处。预加负荷分5、10、20、30、40、50、55kPa共七个档次进行测量。硬度的单位是弹性模量,即单位变形(单位:mm)下的压强(单位:kPa)。
附图 肌肉硬度测量装置原理示意图
2 结果 3组研究对象在不同预加负荷下的肌肉硬度测量结果见附表。从表中可知,各实验组的肌肉硬度均随预加负荷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脑血管病和帕金森病患者组的肌肉硬度在绝大多数预加负荷情况下均大于正常人。在预加负荷是10 kPa时,两患者组的肌肉硬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而两患者组之间在预加负 荷是10kPa时,肌肉硬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较小的预加负荷(5~10kPa)时,帕金森病组的肌肉硬度大于脑血管病组;而在较大的 预加负荷(20~55kPa)时,脑血管病组的肌肉硬度则大于帕金森病组,尤其在预加负荷是 50kPa时,二者之间的硬度差异更为显著(P<0.05)。
附表 3组对象在不同预加负荷下的肌肉硬度( kPa / mm , ±s)
预加负荷 (kPa) 正常人组 脑血管病组 帕金森症组 5 7.9±2.3 8.6±2.3 8.7±2.2 10 12.0±3.0 14.8±3.0① 15.9±2.4② 20 20.5±3.3 21.6±6.1 20.9±5.5 30 26.7±4.1 27.9±4.4 27.8±4.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躯干伸屈肌肌力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节源性肌肉软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