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躯干伸屈肌肌力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
|
4.4 36.7 10 9 40~49 43.2 45.0 9 10 50~59 55.1 54.5 9 8 60~69 64.9 65.0 8 8
1.2 方法 1.2.1 仪器 应用FET5000肌力测量仪,将其手持传感器(FET 5000 Hand-Held Transducer)固定在横杠端,横杠能在立柱上上下调节高度后固定。腰伸屈运动时,挤压固定的传感器,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肌力曲线、峰值、平均值。图形和数值存储于计算机内,同时可打印,用于分析 。 1.2.2 体位和测量 受试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自然交叉放置于腹部,用约束带固定骨盆于诊查床上。调节横杠,使传感器正对胸骨柄,距皮肤1~2cm处固定。当受试者尽最大力量做腹屈动作时,胸骨柄处挤压传感器,持续1~3s,反复3次,测量到腹屈肌群的3次肌力曲线,峰值和平均值。变换成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自然交叉放置于臀骶部。用约束带固定臀部于诊查床上,调节横杠,使传感器正对着与胸骨柄相对应的第二(男)或第三(女)胸椎棘突,距离皮肤1~2cm处,固定横杠。当受试者尽力做背伸动作时,胸椎棘突处挤压传感器,持续1~3s秒,反复3次,测量到背伸肌群的3次肌力曲线、峰值和平均值。
2 结果 见表2。男性49岁前,屈肌肌力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加,40~49岁组较高。50岁后屈肌肌力明显下降,50~59岁组下降至40~49岁组的78%,60~69岁组下降至40~49岁 组的72%。 表2 伸屈肌肌力测量结果(kg)(±s)
年龄组(岁) 伸肌肌力 屈肌肌力 伸肌力 与屈肌力比值 ~19 男 女 32.6±3.4 19.8±3.2 25.4±3.6 9.8±2.7 1.28 2.02 20~29 男 女 35.6±3.6 19.6±2.8 27.2±4.0 12.7±2.5 1.30 1.54 30~39 男 女 34.5±3.4 20.7±3.4 26.5±3.2 13.1±2.9 1.30 1.58 40~49 男 女 39.0±4.0 18.1±3.4 28.1±3.8 13.3±3.1 1.39 1.36 50~59 男 女 27.8±3.7 12.9±2.9 22.1±3. 5 11.0±2.6 1.26 1.17 60~69 男 女 23.8±3.5 10.4±2.8 20.4±3.3 9.5±2.5 1.17 1.09
男性49岁前,背伸肌肌力随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至40~49岁组增加到最高值。50岁以后,肌力下降,50~59岁组下降到最高值的71%,60~69岁组下降到最高值的61%。 男性躯干伸屈肌肌力的比值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加,40~49岁组比值最大,为1.38;50岁后比值显著下降,60~69岁组比值仅为1.16。 女性19岁以下组,屈肌肌力较低。20岁到49岁之间3组屈肌肌力大致相同。50岁以后,肌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0~59岁组下降至30~39岁组的84%,60~69岁组下降至30~39岁组的7 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用核酸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尖锐湿疣HPV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的定量测定方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