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供者肝炎等病毒和螺旋体的调查 |
|
,占2.21%;乙肝病毒者31例,占8.58%;丙肝病毒者9例,占2.49%。 二、CMV、EB、HSV、RPR和HIV检测结果 对231例肾移植供者进行了CMV、EBV和HSV检测,发现感染CMV病毒者39例,占16.88%;EB病毒者27例,占11.69%;HSV病毒者37例,占16.02%;HIV病毒携带者为0;RPR携带者2例,占0.87%。
讨论 一、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些病毒引起的具有明显肝炎临床表现的世界范围传染的肝脏疾病,其中5种肝炎病毒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肝炎,这两种肝炎不发展为慢性疾病。在我们的调查中移植供者感染甲型肝炎的占2.21%,而且甲型肝炎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污染的食物或水及人与人接触的传染。因此,在移植供者和移植受者之间有无直接的关系有待研究。 乙型病毒(HBV)是一个直径为47nm的球状颗粒,内含一个小的部分为双链的DNA基因组。该颗粒被乙肝表面抗原(HBsAg)所包围。核壳体包含有核心抗原(HBcAg)。初期感染约有7个月的潜伏期,潜伏期之后病程依赖于感染的剂量,可伴有临床体征或无症状。感染可以是自限性的,即在6~8个月内清除HBsAg;也可以由急性发展成慢性感染。乙肝与肾移植存活率的关系中,Lai等[1]对320例肾移植中的25例(A组)HBsAg阳性的移植受者接受了HBsAg阳性供肾和42例(B组)HBsAg阳性的移植受者,接受了供者HBsAg阴性的移植肾进行了存活率的研究。在接受尸体肾移植中,B组的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6.6%;而在A组中分别为76.5%和58.8%。马俊杰等[2]对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研究表明,人/肾1年存活率与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存活达3年的129例患者中,HBsAg阳性组、HCV抗体阳性组的人/肾存活率均较阴性的低。由此可见,尸体肾移植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 丙肝病毒(HCV)的医学重要性在于其变成慢性的倾向,其感染的潜伏期大约是30天;在从血液制品感染的病人中潜伏期较短(20天),绝大多数病例是无症状的。一般急性肝炎是良性的;暴发性肝炎极为罕见。大约50%~70%的输血后丙肝感染演变成慢性。慢性感染是无症状的,但30%的病例可经很长时间后(10~20年)发展成肝硬化,与HCV有关的肝硬化病人具有发展成肝细胞癌的危险。在我们的调查中,供者群丙肝病毒者感染率为2.49%。Stevens等[3]报道,HCV感染在0.9%~1.4%。Pereira等[4]报道,29例患者接受了HCV阳性器官,其中14例发生了丙肝。这14例中有12例在移植术后平均2.8个月迅速出现肝脏疾病。HCV-RNA阴性受者从HCV-RNA阳性的供者中接受器官,100%在术后出现HCV感染,作者认为大器官移植可以传播HCV,是术后出现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供者是否具有HCV感染,对移植受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主张放弃使用HCV阳性供者的器官。 二、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一组中等大小的有包膜的DNA病毒,分布广泛,可引起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感染。与人类感染有关的疱疹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以隐伏感染形式存在于机体中,在宿主中可隐伏多年,甚至终身。疱疹病毒的发病机理和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当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时,不仅易诱发潜伏在神经节内疱疹病毒再活化,病毒可沿神经逆行传播,引起脑炎、脑血管炎等严重合并症。肾移植术后疱疹病毒较常见,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还可能诱发排斥反应,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使移植物功能丧失及颅脑感染而死亡[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5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膜癌病的周围神经病特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