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沙坦 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比较 |
|
贾玲 李华
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LVH)已被公认是与死亡率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逆转心室的肥厚,对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诸多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为新的抗高血压一线药物,目前在该方面的临床报道尚少,为比较二者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及耐受性,现将研究所得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3年WHO/ISH提出的高血压评判标准[1],选择高血压病患者57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134g/m2(男)及>110g/m2(女)。入选病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氯沙坦组29例,年龄60~78岁,平均(66.9±9.1)岁;贝那普利组28例,年龄60~79岁,平均(66.5±7.8)岁。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尿酸测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经1周药物洗脱期后,氯沙坦组起始剂量为50mg/d,贝那普利组则为10mg/d,每晨7∶00一次口服,服药后每天用传统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坐位血压,3次平均值为测定值,3周后若舒张压仍高于90mmg(1mmg=0.133kPa),则将用药剂量加倍,至试验末(共8个月),每周记录药物副作用。 1.2.2 血压监测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自动监测白昼每隔30分钟一次,夜间每隔60分钟一次,比较用药前后血压变化规律。 1.2.3 超声心动图测定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LOGIC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3.5MHz,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方法,连续测取3个心动周期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取平均值,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心肌质量(LVM)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同时测定射血分数(EF),A峰速度(PAV),E峰速度(PEV),和A/E比值。 1.3 统计学检验 数据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情况 氯沙坦组50mg/d起始治疗3周后有13例舒张压≥90mmHg,增至100mg/d后2周,血压控制满意;贝那普利组10mg/d起始治疗3周后有12例舒张压≥90mmHg,增至20mg/d后2周,血压获满意控制。 2.2 降压作用 两组患者经8个月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血压变化比较(±s)
组 别 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氯沙坦组 29 160.8±15.2 137.5±6.2* 89.5±7.3 82.3±6.5* 贝那普利组 28 160.3±14.6 138.1±10.0* 89.4±6.9 83.7±7.2* t 值 1.243 1.328 1.006 1.359 P 值 >0.05 >0.05 >0.05 >0.05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
本试验患者为晨7∶00服药,根据此时血药浓度处于低谷状态,观察其治疗前后平均血压变化值(谷值),并根据氯沙坦4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贝那普利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的药理机制,分别观察此时治疗前后平均血压变化的最大值(峰值),然后分别计算出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谷峰比值(T/P)。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谷峰比值(T/P)比较(±s)
组 别 n 收缩压(%) 舒张压(%) 氯沙坦组 29 78.5±63.1 71.3±57.7 贝那普利组 28 70.2±41.4 66.9±37.8 t 值 1.57 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