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
|
杨恩中 马志敏
近年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异常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老年Ⅰ、Ⅱ期高血压(EH)患者培哚普利及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前后活化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上述两种药物对老年EH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初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WHO 1978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期标准,选择未经正规治疗的EH患者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72.5±9.6)(62~79)岁。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的临床、生化、B超、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肝肾疾病。随机分两组:培哚普利组(Ⅰ组)28例,非洛地平缓释片组(Ⅱ组)2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2周内停止用降压药及对血小板、纤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Ⅰ组口服培哚普利(商品名雅施达,法国施维雅药厂产),剂量2~8mg/d,Ⅱ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商品名波依定,无锡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产),剂量2.5~10mg/d,使两组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服药,共12周。分别于服药前一日及12周末采血,采血前禁食12小时,于清晨休息15分钟后自肘静脉采血。GMP-140及AngⅡ、Ald采用放免法测定,药盒分别由苏州医学院血栓室及北京海科锐生物技术中心提供。t-PA及PAI-1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药盒由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研究室提供。均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各指标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 治疗前Ⅰ组和Ⅱ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除Ⅰ组AngⅡ及Ald明显低于Ⅱ组外(P均<0.01),余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Ⅰ、Ⅱ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s)
GMP-140(M/plt)▲ t-PA(IU/ml) PAI-Ⅰ(AU/ml) AngⅡ(ng/L) Ald(ng/L)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Ⅰ组 2165±612 1506±524** 1.28±0.56 2.12±0.48* 12.44±3.76 8.67±2.92* 174.42±46.44 49.60±17.32** 99.32±23.15 45.16±18.63**
Ⅱ组 2033±598 1485±487** 1.24±0.49 2.16±0.52* 11.98±3.55 8.06±2.87* 168.57±45.24 172.73±35.40 98.26±24.33 104.61±25.77 t值 0.81 0.154 0.283 0.299 1.978 0.781 0.473 16.48 0.167 9.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1 >0.05 <0.01
注:与服药前比较 *P<0.05,**P<0.01;▲分子数/血小板2.2 相关分析 治疗前,55例患者GMP-140含量及PAI-1活性均与Ang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162,0.4237,P<0.01),GMP-140含量与PAI-1活性亦呈显著正相关(r=0.4076,P<0.01)。 3 讨 论 EH患者血小板活化释放反应增强及纤溶活性下降已被多数学者证实,二者均可促进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抗高血压治疗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若能改善上述危险因素,对防止和延缓EH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GMP-140是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非洛地平缓释片合并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高血压5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氯沙坦 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