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输血与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关系的探讨 |
|
免疫系统的抑制也受到关注。输血可以促进癌肿的发展[1],延长移植器官的生存期[2],增加术后的感染率[3]。本文报告围手术期输血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影响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995年1月至1997年4月在我院行择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的患儿,共87例。病人术前均常规行洗肠、口服庆大霉素和灭滴灵肠道准备,手术前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史,病人术后至少观察12天。切口感染的标准为:切口流脓汁或腹腔穿刺证明有脓性包块。呼吸道感染的标准为:发热、白细胞增加,同时X线显示肺野或支气管周围有浸润影像。 二、研究方法 病例分为两组:输血组61例和非输血组26例。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长段型、常见型和短段型)、手术术式(环钳斜吻合、“Z”型吻合和吻合器吻合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输血量、输血次数、术中输液量以及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指标。 三、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检测。
结 果
两组病人总感染数为21例,感染率24.1%,有3例同时合并术后切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21例中腹腔脓肿3例(3.4%),切口感染13例(14.9%),支气管周围炎5例(5.7%),肺炎3例(3.4%)。手术与术后感染发生的间隔时间:切口感染平均6.3天(3~9天),呼吸道感染9.1天(6~18天)。 一、输血、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 61例输血组患儿中有20例感染,感染率为32.8%;而未输血组26例患儿中,仅1例感染,感染率为3.8%。多因素χ2检测性别、年龄、术式、术前HCT值、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病理类型、输血及输血量与感染的关系,P值分别为0.82,0.39,0.55,0.20,0.91,0.15,0.06,0.002和0.007,可见术中输血和输血量与感染关系极为密切。 感染组患儿平均输血22.40±13.48ml/kg,而输血未感染者平均输血12.76±14.39ml/kg,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7)。 二、输血与术前贫血的关系 感染组患儿术前HCT值为53.65±18.37%,未感染组平均为48.82±12.66%,P<0.05,表明术前贫血并不是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三、输血次数与感染的关系 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输血次数仍使用0,1,2,3,4次,其β值等于0.4092,可见输血次数多加大了感染的可能性。在分析输血次数与感染关系的单因素分析中,由于控制理论小于5的个数不超过五分之一,对输血2、3、4次合并为输血次数≥2,M-H检测值P=0.0032,说明感染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 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前HCT值,术后3天HCT值,术中血压、脉博及输液量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前、术后HCT值 及术中血压脉博变化
输血组 未输血组 术前HCT(%) 51.31±14.37 47.18±12.02 术后HCT(%) 46.08± 9.36 49.22±11.06 术中 最低收缩压(mmHg) 84.09± 8.24 83.60±11.86 最低舒张压(mmHg) 45.90± 7.75 47.00± 9.24 最高脉博(次/分) 144.34±20.92 127.42±21.6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ELISA法测定血清 型胶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