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核病患者医院内细菌L型感染及预防 |
|
杨立涛 张莉 李爱华
【摘 要】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医院内细菌L型的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85例结核病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同时做细菌型和细菌L型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型培养阳性者151例,阳性率为53%,细菌L型阳性率为17.5%,单纯L型阳性率为9.1%;二种菌型感染菌种均以G-杆菌为主,细菌型G-杆菌占73%,L型占88%,其药敏试验细菌型部分菌种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敏感,而L型对其不敏感。结论:结核病患者并发医院内细菌感染,其细菌L型也常常存在,所以在治疗结核病时,一定要防止医院内感染,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防诱发感染细菌型变成L型细菌产生耐药性。 【关键词】 结核病 医院感染 细菌 L型 预防
结核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病变和住院时间较久,易并发院内感染,其病原菌大多为细菌。现已证实,大多数细菌在体内外诸多因素,如:抗生素的宿主防御机制等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型变异,即L型变异 。细菌发生L型变异不是个别细菌的特性,是细菌的通性,细菌失去细胞壁后其许多生物学性状与原菌不同,特别是其对渗透压敏感,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是临床感染漏诊和误诊的重要原因[1]。为了探讨医院内结核病患者细菌L型感染及防治措施,我们对285例结核病并发医院内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型和细菌L型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来源于我院住院的结核病患者,共285例,其中男188例,女97例,全部系经临床表现、X线胸片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及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的结核病患者。以上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并发医院内感染。 1.2 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标本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别采取痰、中段尿、血等标本,采集方法和培养前处理参照文献[2]。 1.3.2 培养基 普通血平板,细菌L型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杭州微生物试剂厂产品)。 1.3.3 细菌型培养鉴定 按文献[2]程序进行鉴定。 1.3.4 细菌L型培养鉴定 参考文献[3],主要依靠其形态学特点、生物特征、抵抗力、滤过性及返祖性等判断。即:①形态多形,细胞壁染色多形;②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③耐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④能通过0.45μm孔径的除菌滤膜等;⑤可返祖。符合以上二项即定为L型。
2 结 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本组285例患者常规细菌培养阳性者151例,占53%;细菌L型阳性者50例,占17.5%;单纯L型阳性者(同一标本常规细菌学培养阴性,细菌L型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为9.1%(见表1)。 2.2 药物敏感试验 对分离的细菌型和细菌L型菌株,测定其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细菌型部分菌种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较敏感,而细菌L型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V不敏感。58株L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见表2)。
表1 285份标本培养结果
菌 名 分 离 菌 株 L型 细菌型 混合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21 2
表皮葡萄球菌 3 14 2 粪肠球菌 1 9 0 大肠杆菌 2 15 3 铜绿假单胞菌 6 30 6 肺炎克雷伯菌 5 24 4 枸橼酸杆菌 0 7 2 阴沟杆菌 2 11 2 不动杆菌 1 10 1 其 他 3 10 2 阳性率(%) 9.1 53 8.4 合 计 26 151 24
表2 50株L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 物 敏感菌株数 耐药菌株数 敏感率(%) 庆大霉素 26 24 52 丁胺卡那霉素 35 15 70 诺氟沙星 28 22 56 环丙沙星 31 19 62 头孢唑啉 22 28 44 头孢三嗪 45 5 90 头孢哌酮 35 15 70 氧氟沙星 36 14 72
3 讨 论 结核病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住院的时间比较长。医院内感染较其他疾病多。这类患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Graves病甲状腺NADH 下一个医学论文: p21 Bc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