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研究的进展 |
|
性。用这种多孔导管连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结果表明此种导管的有效性[18,19]。 Seckel等设计了一种带有灌注/吸引装置的导管,材料为聚乙烯,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中,利用灌注/吸引装置向管内输入透明质酸并定期更新,与使用生理盐水对照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20]。 3 导管与其他手段的共同使用 随着对利用导管修复神经缺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导管与其它手段结合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主要的手段包括使用药物、神经生长因子、模拟细胞外基质及可发挥促进神经生长作用的细胞。 Hadlock等在将肌甙载入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成的导管连接7mm的神经缺损,与未载药的导管比较有明显的促进效果[21]。 神经生长因子(NGF)用于促进神经再生研究已有很多报导,人们还发现其它一些因子也能在修复神经损伤中发挥作用。在将各种生物因子与导管相结合的研究中,其关键是如何使各种因子能持续发挥作用。在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向导管中灌注生理盐水即可获得优于空导管的修复效果,而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则效果比使用生理盐水更显著[22]。细胞外基质对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近年来已获得广泛重视,人们又进而研究了用一系列材料填充于导管中模拟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效果。常用的材料有胶原凝胶、变性肌肉等。在许多研究中,常将神经生长因子和模拟细胞外基质共同运用于导管中,人工细胞外基质不仅为神经生长提供支持,而且作为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可产生控制释放的效果。 Jin-bo Tang将神经组织块置于血管中,再以血管连接神经继端(缺损为2~5.8cm),治疗患者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23]。Benedetto等则使用冻干处理的肌肉块置于血管中连接大鼠的坐骨神经断端[2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康复与康复工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