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4岁,最大的74岁,平均57.6岁;小学文化程度18例,中学35例,专科30例,大学19例;出血性脑卒中46例,缺血性脑卒中56例。
1.2 分析因素
  根据文献报道,结合本研究特点,选择16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既往史得分、伴发病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手的运动功能、个性测定、家庭亲密性、家庭矛盾性、社会的支持),用涉及医学、心理、社会3方面的指标作为可能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入院患者进行检测。
1.3 评定内容及方法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评定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相关因素的评定分别采用以下相应的评定方法: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②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③既往史和伴发病评分,采用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草案;④个性测定,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⑤家庭亲密性和矛盾性,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第3次修订的中文版[2];⑥社会的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
  以上所有评定内容,在患者入院后完成,其中除Zung自评抑郁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由心理医师评定外,其它内容由康复医师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在微机上用SAS6.12版和Stata6.0版软件分析。统计量选用均值、标准差。根据Zung自评抑郁量表测定后的结果,将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和非抑郁两组,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既往史和伴发病得分进行差异分析,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本文统计学处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卫生统计研究室完成。
2 结果
2.1 抑郁的发生率 通过对102例脑卒中后患者的检测,符合有抑郁症状诊断的患者为45例,占所检测患者的44.12%。
2.2 10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经Zung自评抑郁量表测定后,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两组。两组患者既往史和伴发病得分经χ2检验,均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102例脑卒中患者部分相关因素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部分相关因素的统计量


  总例数 均值 标准差
年龄 102 57.647
11.485

既往史得分 102 3.157
1.184

伴发病得分 102 3.304
2.516

上肢运动功能 102 2.657
0.999

下肢运动功能 102 3.147
0.872

手的运动功能 102 2.157
1.192

日常生活功能 102 54.745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腹部卒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1例
    脑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114例脑卒中患者ADL改善情况的初步分析
    最近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概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活动能力与站
    脑卒中急性期和非急性期康复疗效及其相
    重度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下肢支具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脑卒中后果评价方法及其
    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早期饮食训练的
    社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成本效益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