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
|
万伟民 董元玲 秦静 郝军 刘润萍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临床医师均对其高度重视。我们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12月对40例住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同期住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4~75岁,平均61岁。全部患者均符合1979年世界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心绞痛类型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2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8例,自发型心绞痛8例,变异型心绞痛2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4例。作为对照组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性别、年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似,梗死位于前(间)壁13例,下(后)壁12例,前壁+下壁3例,无Q波2例。 1.2 仪器及方法 采用美国产Rozinn磁带式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选择MV1、MV5、MavF三导联监测记录,时间24小时。由心电图及心血管专业医师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心律失常(室性、室上性、停搏或阻滞),ST段改变(压低或抬高)及与症状的关系,心率变异(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 MSSD)。检查时间为住院后24~72小时。
2 检查结果
2.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见表1)。
表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
组别 例数 室性 室上性 停搏或阻滞 Lown<Ⅲ Lown>Ⅲ 总数 期前收缩 速或房颤 总数 不稳定性心绞痛 40 13 9 22(54) 23 8 31(76) 3(8) 急性心肌梗死 30 12 7 19(63) 20 5 25(70) 2(7)
2.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ST段改变检出情况(见表2)。 表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ST段改变检出情况(%)
组别 ST段 无症状性 心肌缺血 压低 抬高 总数 不稳定性心绞痛(40) 27 2 29(73) 6(15)
急性心肌梗死(30) 5 10 15(50) 2(6)
2.3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心率变异异常情况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有16例(40%),SDNN<10ms,其中2例<50ms;急性心肌梗死组有19例(63%),SDNN<100ms,其中4例<50ms;另外,在急性心肌梗死组还同时伴有其他心率变异值异常;4例PNN50<0.75%,2例rMSSD<15ms。 3 讨论
3.1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心律失常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室上性76%,室性54%,停搏或传导阻滞8%,全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超过90%,与急性心肌梗死结果相似。其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象Lown>Ⅲ级室性期前收缩、快速房颤、停搏或传导阻滞),多同时伴有缺血性ST改变,说明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心肌缺血、电不稳定所造成。有文献报道:静滴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上结果提示临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治疗,除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外,尽快改善心肌血液供应,防止心电的不稳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ST段改变 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改变检出率较高(73%),其中70%为缺血性ST压低,多与活动(早晨起床、刷牙、大小便、骑自行车、情绪改变)有关,伴心率加快。在ST压低者,78%有心绞痛发作,12%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例心绞痛发作伴ST一过性抬高者,确定为变异型心绞痛。根据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及与活动、心率快慢关系,分别选用β受体阻滞剂、不同类型钙离子拮抗剂,均满意控制了心绞痛发作。有23%患者未记录到ST改变,为入院后症状很快控制或检查时间较晚者,说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应掌握好时机,否则易出现阴性结果。另有2例症状较典型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未发现ST段改变,但常规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说明动态心电图亦有一定局限性(象监护导联少等),应与常规心电图互相补充。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42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破膜加缩宫素150例在第一产程中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