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底节区出血性脑梗死 |
|
邢永红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脑梗死后病灶内的继发性出血。随着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HI再次受到重视,但HIOBG报道很少。我院自1994年6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基底节梗死患者1 475例,其中18例发生HI。现将本组资料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CT与MRI表现、治疗等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8例,年龄41~80岁,平均58.5岁。既往有冠心病史8例,其中7例合并房颤,风心病并房颤2例,甲亢并房颤1例,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4例,既往有脑卒中史2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活动时起病4例,安静状态下起病14例。 1.2 症状与体征 首发症状与体征:头痛4例,头晕、呕吐6例,昏迷2例,嗜睡2例,失语9例,中枢性面瘫7例,双眼凝视障碍4例,眼震1例,共济失调1例。发生HI后10例病情加重,表现为进行性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程度加重等。 1.3 发生时间 根据临床症状及CT、MRI表现推测HI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28天,其中1周内5例,2周内8例,3周内3例,3周后2例。 1.4 辅助检查 ①CT扫描和MRI检查:18例患者共进行44次CT和MRI检查,时间为病后3小时至28天,检出HI距发病后时间为2~28天,平均11.2天,急性HI在CT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的片状高密度影,与高血压脑出血相比,其边界不清楚,密度较低。其在MRI的T2加权像上的低信号亦比脑内血肿要轻些。本组CT和MRI显示单纯基底节区梗死后出血7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11例。梗死灶最大血肿在1cm×1cm~5cm×8cm,出血部位多位于梗死中央或偏于一侧,出血形状多为单发小片状,9例出现明显的血肿,其中8例出血量在5~15ml范围,1例出血量为30ml,且破入脑室。1例CT未发现HI,同时行MRI发现HI。②血液流变学检查:18例患者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粘度及血小板粘附性增高10例,血脂增高4例,血纤维蛋白原增高5例,血糖增高6例。 1.5 治疗与转归 本组均给予血管扩张剂和神经细胞保护剂。7例梗死后曾应用抗凝、溶栓、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开始应用时间为发病后的5小时至4天,发生HI时间为发病后4~23天,平均12.4天,其中1例发现出血后,东菱克栓酶继续应用1次,并仍口服阿司匹林,症状无加重。8例患者出血量小,临床症状无加重,仍按脑梗死处理。9例患者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适当加用脱水药治疗。1例患者出血量大,则按脑出血处理。治愈3例,好转12例,死亡3例(1例大量脑出血,2例合并大面积脑梗死)。
2 讨 论
2.1 发病率 HI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国内临床报道占脑梗死患者发病率的5.3%[1]。我院同期收治的1 898例脑梗死患者中,98例发生了HI,HI的发病率为5.2%,与文献报道相近。基底节区梗死者多呈低灌注状态,较少发生HI,也有报道基底节区小面积梗死的29.4%有HI。本组资料显示HIOBG的发生率为1.22%。由于一部分患者出现HI后可无附加的临床表现,又没有定期复查CT,有可能造成漏诊,因此实际发生率要高些。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是发生HI最常见的原因,HI中约一半与心源性脑栓塞有关,其他脑梗死仅占2%~21%[3]。一般认为心源性脑栓塞起病形式多为突发,迅速达高峰,多形成大面积脑梗死,但亦有5%~20%仅表现基底节区梗死,这可能因小的栓子直接堵塞豆纹动脉所致[4]。本组心脏病合并房颤者10例,占55.6%,说明心源性脑栓塞也是HIOBG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冠心病明显高于风心病,占38.9%。另外,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造成动脉硬化亦是其危险因素,至于抗凝及溶栓治疗与HI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普遍认为临床HI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有报道90分钟内接受溶栓治疗,在短时间内HI的发病率为4%,3小时为10%,6小时为30%,8小时时高达35%,而且约12%的患者发生了脑实质内血肿[5]。本组7例曾在梗死后5小时至4天应用抗凝、溶栓、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平均于发病后12.4天发生HI。由于临床资料少,二者之间是否存有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HI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液再灌注所致。HIOBG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动脉阻塞后,其远端血管缺血缺氧,血管壁受损,加之脑组织软化,失去对血管的支持作用,管壁进一步扩张;动脉阻塞后血液[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慢性病毒性肝炎并胆系疾病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42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