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乌芍散加味;,,,雷尼替丁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乌芍散加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乌芍散加味,共研成细末,5 g/次,4次/d,饭前1 h和睡前1次用温开水调成稀薄糊状口服。对照组用雷尼替丁胶囊300 mg,每晚睡前口服1次。结果治疗8周后统计结果,治疗组愈合率91.67%,总有效率98.34%,上腹痛消失率为94.74%,上腹压痛消失率为94.11%。1年内复发率为2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乌芍散加味可显著提高治疗(DU)的疗效。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 乌芍散加味; 雷尼替丁
自2001-08至今,笔者采用纯中药乌芍散加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60例,并以雷尼替丁作对比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收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选择
1.1 本研究收集200108~200408经胃镜检查确诊为DU的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标准:(1)年龄在18~67岁;(2)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史;(3)溃疡长径为2~20 mm之间,溃疡数不超过2个。(4)无胃、肠、胆道手术史;(5)不合并严重心、肺、肾疾患;(6)不合并大出血及其它出血性疾病。(7)未经过正规抗溃疡药物。符合上列标准者,随机分成两组:乌芍散加味治疗组(治疗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40.7±7.0)岁。单用雷尼替丁对照组(对照组56例)男45例、女11例,年龄(41.4±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面积大致相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给乌芍散加味(由乌贼骨270 g,白芍240 g,丹参120 g,桂皮60 g,白及120 g,枳实90 g,大黄30 g,元胡120 g,甘草120 g,干姜30 g。共研成细末,过100目筛分装备用)5 g/次,4次/d,饭 前1 h及睡前1次用温开水调成稀薄糊状口服。8周为1疗程。对照组用雷尼替丁胶囊300 mg,每晚睡前口服1次,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生活习惯、吸烟、日常活动等均不受限制。
1.2.2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3 d内完成胃镜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每例患者服药后3 d内,每天记录1次治疗观察表,随后记录1次/周,疗程结束后作观察小结,胃镜随访1年统计溃疡复发率。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主要以胃镜判定疗效,适当考虑临床症状、体征。溃疡面消失仅瘢痕,上腹痛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溃疡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溃疡长径缩小>50%。上腹痛减轻为好转;溃疡长径缩小<50%或无变化为无效;疗程结束后1年,十二指肠复见≥5 mm的溃疡为复发。
2.2 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结束后行胃镜复查治疗组60例中愈合55例(91.67%),好转4例(6.67%),无效1例(1.67%),对照组56例分别为53例(94.64%)2例(3.57%)和1例(1.79%)。故对照组愈合率略高于治疗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上腹痛症状者57例,治疗后54例疼痛消失,疼痛消失率为94.74%,平均消失时间(10.8±7.5) d。上腹压痛51例,治疗后消失48例占94.11%平均消失时间(10.3±6.80) d。对照组上腹痛51例中消失46例,占90.19%,上腹压痛45例,治疗后消失41例,占91.11%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10.6±7.36) d和(10.5±7.5) d。两组对上腹疼痛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2.3 副作用治疗组在疗程中出现腹泻2例,腹胀3例,便秘1例。均在服药初出现,一周后自行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