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可吸收螺钉(PGAPLLA)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方法]1994年3月~2003年8月治疗踝关节骨折42例,皆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下胫腓联合分离仍不稳定者,用可吸收螺钉横向固定。[结果]全病例得到6个月~5年3个月随访,平均2年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2%。[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的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吸收完全,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
【关键词】 可吸收螺钉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总数的3.92%,关节内骨折因涉及软骨面的破损,修复难度较大,内固定材料及方式较多。本院自1994年3月~2003年8月期间应用可吸收螺钉(PGAPLLA)作内固定材料,共治疗踝关节骨折4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1~50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车祸22例,压砸伤8例,扭伤7例,坠落伤5例。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8例,旋后内收型11例,旋前外展型9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前背屈型3例。另有胫骨干骨折5例(坠落伤)。
1.2 材料
可吸收螺钉(PGAPLLA)是高分子聚合物,由聚乙交酯与聚丙交酯自身增强而成。无色透明,具有良好的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无全身毒性反应,抗弯与剪切强度为松质骨的20~30倍。长度25~65 mm不等。
1.3 手术方法
全部骨折皆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有损伤当天到延迟半个月者(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出现水疱者,术前时间延长)。切开复位的固定次序:若是三踝骨折,应按先外踝,再后踝,最后内踝的顺序固定[1]。若后踝骨折线超过关节面25~30%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应予以修复[2]。下胫腓联合分离,一般在内外踝复位内固定后可自行复位,少数仍不稳定者用可吸收螺钉将腓骨固定于胫骨上,术后功能位石膏托固定3~4周。对于胫骨干骨折和上述固定方法相同,但要注意首先整复关节面,骨质有压缩时可考虑自体植骨。在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钉道要预先用专用丝锥攻丝,而且旋紧螺钉时要掌握合适力距,防止顶帽或主钉损坏。
2 结 果
本组4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5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术后X线片结果显示:骨折端解剖对位和胫距关节间隙正常者40例,2例外踝对位欠佳。手术切口愈合情况:30例甲级愈合,12例乙级愈合,后者皆因皮肤挫伤较重所致,无1例切口感染。未有局部因排异反应出现无菌窦道及分泌物的情况。全部病人术后1年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局部骨质无异常密度,提示可吸收螺钉(PGAPLLA)吸收完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3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2%。
3 讨 论
3.1 踝关节是负重关节,其骨折脱位为关节内骨折,多合并韧带损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兼顾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与关节运动的稳定性。踝关节的稳定系统有内、外、胫腓联合三个系统组成[3],一般至少有两个以上系统损伤才会引起踝关节不稳。因此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关键要处理好腓骨下段骨折及下胫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