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股骨头剥脱性骨软骨炎临床和诊断要点。[方法]对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7例经过短期的保守治疗后有6例手术切除软骨碎片和游离的变性软骨,刮除砂粒状骨质,修整缺损的基底部和边缘,平整股骨头表面。1例保守治疗3个月后失随访。6例手术病例分别随访1~4年,平均随访2年。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1年后跛行逐渐改善,无髋关节疼痛和关节交锁。X线检查股骨头缺损改善不明显,关节间歇没有变窄。[结论]儿童青少年剥脱性骨软骨炎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手术可最大限度地保持病人的正常活动。
【关键词】 股骨头 剥脱性 骨软骨炎
剥脱性骨软骨炎(OCD),又称Knig病,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区域性关节软骨及其深层骨质缺血坏死,并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为特征的一类关节疾病,最常见累及股骨远端、肱骨远端和距骨,股骨头病损罕见。本院自1998~2003年收治股骨头剥脱性骨软骨炎病人7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9~13岁(9岁1例、11岁1例、12岁3例、13岁2例),平均年龄11.4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3例,右侧4例。病程3~11个月。最常见的主诉是跛行(7例)、疼痛(7例)和关节交锁(2例),2例关节交锁有间隙性发作的特点。常见体征是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以内旋受限为主(7例)、髋部固定深压痛(5例)和股四头肌萎缩(3例)。本组病例均否认明显创伤史。4例初诊误诊为LeggPerthes病。
1.2 影像学检查
X线片上股骨头的中上方或内上方有一个碟形缺损,边缘轮廓清晰,有局限性骨质硬化。CT检查发现股骨头有不规则形低密度缺损,边缘硬化带界限明确。X线和CT检查关节内没有1例有游离骨片。
1.3 治 疗
7例经过短期的保守治疗,1例3个月后失随访,6例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改行手术探查。手术病例按临床病理分级(4级)〔5〕:Ⅰ级(关节面完整,骨软骨呈凹陷性骨折征象)1例;Ⅱ级(骨软骨块部分剥离,有骨桥连接)4例;Ⅲ级(骨软骨块已完全剥离,但位于火山口内)1例;Ⅳ级(关节内游离体)未见。6例病灶基底部骨质都呈砂粒状。手术切除软骨碎片和游离的变性软骨,刮除砂粒状骨质,修整缺损的基底部和边缘,平整股骨头表面。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2个月,石膏拆除后3~5个月内不负重。
2 随访结果
6例手术病例分别随访1~4年(2例1年、3例2年和1例4年),平均随访2年。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1年后跛行逐渐改善,无髋关节疼痛和关节交锁。X线检查股骨头缺损改善不明显,关节间隙没有变窄。
典型病例:患者,男,13岁,因突发右髋疼痛10个月于2003年9月入院治疗,之前曾于门诊保守治疗3个月,疼痛为持续性,活动后加剧,跛行呈进行性加重。查体:右股四头肌萎缩,右髋外展、内旋受限,无关节交锁。X线(图1):右股骨头上方碟形骨缺损,缺损内有碎片,边缘轻度硬化。CT:右股骨头轮廓完整,右股骨头骺上方不规则骨破坏,边缘硬化,髋臼边缘不规整。入院诊断:右股骨头剥脱性骨软骨炎。手术探查:右股骨头内上方关节软骨为不规则地图形变性,暗黄色,漂浮起皱,部分剥离,呈现Ⅱ级改变,病灶基底部松质骨外露,骨质为砂粒状。病理:骨软骨坏死,有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血管增生明显。随访2年,X线检查股骨头缺损改善不明显,关节间隙没有变窄。髋关节疼痛消失,1年后跛行改善。
图1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