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直接作用和促进·H和·OH自由基生成的间接作用,使微生物中的蛋白、酶、核酸及DNA灭活而起到灭菌作用。推荐使用的辐照有效剂量为15~25 kGy。25 kGy的γ射线辐照不影响移植骨力学强度,并保留部分骨诱导能力,无明显的临床危害作用[3]。γ射线辐照适用于各种骨移植材料消毒、灭菌,大多数组织库常使用该灭菌方法。
4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愈合
4.1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愈合机制
4.1.1 自身成骨作用 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存活的细胞具有早期成骨能力,但因免疫反应,供体来源的细胞被杀死,早期成骨亦被吸收,所以这种成骨作用是无效的。库存骨的细胞成分多已死亡,不具备自身成骨能力。
4.1.2 骨传导作用 骨传导作用也就是支架作用,是移植骨周围组织床的血管、骨祖细胞沿植入物的机械引导侵入其内部,实现爬行替代的过程。骨传导作用仅见于移植物植入骨骼系统内,无活性的植入物植入骨骼系统以外仅能引起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疤痕组织[4]。同种异体移植骨的愈合、替代过程主要依靠骨的传导作用。
4.1.3 骨诱导作用 骨诱导作用是指来自植床周边宿主结缔组织中的可诱导成骨前体细胞即间充质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被诱导成骨原细胞,经成骨细胞形成新骨,这种成骨方式是间接的,称为骨诱导,骨诱导在异体骨愈合早期发挥重要作用[5]。Urist等自骨基质中提取出骨诱导物质,称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BMP能诱导结缔组织中的间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呈现为软骨细胞和骨细胞表型,即诱导上述细胞在骨骼或骨骼以外的部位产生软骨和骨组织,这就是骨诱导成骨理论的核心。
4.2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愈合方式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宿主骨床与移植物连结而实现骨掺入的过程。Burchardt[6]将同种异体移植骨与宿主的愈合方式分为3型。I型: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移植相似,没有疲劳骨折。移植16周后同种异体移植骨与宿主骨连接,移植骨的成骨量、塑形均与自体移植骨接近。Ⅱ型:愈合过程缓慢,表现为:(1)较多发生骨不连接或延迟连接;(2)移植骨周边被吸收或移植骨体积变小;(3)移植骨内部被吸收范围扩大,延伸至间质板层;(4)移植骨机械强度明显下降。Ⅲ型:没有修复征象,移植骨迅速地被吸收,骨不连接。在低温保存的骨库异体骨愈合过程中,各型愈合方式所占的比例约为:Ⅰ型占20%,Ⅱ型占60%,Ⅲ型占20%。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移植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同种异体移植骨的成骨与血管长入的速度和程度都不及自体骨,且同种异体移植骨相对自体移植骨更易被宿主吸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