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臣校,黄星垣,郑雨中
摘要:目的:探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复位质量按照沈忆新等制定的解剖评估标准,14例中优9例,良3例,可2例;疗效按功能评估标准,其中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疗效
2002年5月至2004年9月间我科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4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最小8岁,最大45岁,平均29岁;10例为新鲜骨折,4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10例,开放性4例。按Jalein分类标准[1]进行分型:I型(无移位)0例、Ⅱ型(桡骨远端移位,关节内无移位)1例、Ⅲ型(桡骨远端移位,关节内移位≤2 mm)3例、Ⅳ型(桡骨远端移位,关节内移位≥2 mm)6例、Ⅴ型(严重粉碎累及干骺端)4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切开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均达到解剖复位。对开放性骨折行急诊彻底清创,所有病例均一期关闭伤口。陈旧性骨折取自体同侧髂骨植骨。先用1或2枚克氏针固定关节面,针尾留于皮外。外固定支架穿针部位远端于第二掌骨桡侧与掌骨垂直方向,近端于离骨折线2~3 cm处桡骨桡侧且与桡骨垂直。远近端均预先穿2针,2针距离约3 cm,保持骨折端位置不变,安装外固定支架,将前臂固定于功能位。手术反应消失即开始进行掌指关节的屈伸及肩、肘关节的锻炼。全治疗过程均配合中药内服及外用。中药内服初期(术后1~2周) 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中期(2~3周) 运用接骨续筋法;后期(4周以后)运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拆线后以骨洗方熏蒸骨折端。
3 治疗结果
本组14例,全部随访,时间3~9月,全部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达100 %。3~4周拍X光片,骨折线模糊,拔出克氏针。术后5周拆除外固定支架。复位质量按照沈忆新等[2]制定的解剖评估标准:14例中优9例,良3例,可2例。功能评价标准参照文献[3]。优:腕关节外观满意,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不适。良:腕关节外观基本满意,功能稍受限,但对工作、生活无影响。中:腕关节外观有畸形,功能受限,对工作、生活有影响。差:腕关节外观畸形,功能严重受限,对工作、生活有严重影响。其中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85.7 %。全部病例无骨感染,无钉口反应及神经血管损伤,均无外固定支架的松动及断钉现象发生。
4 讨论
桡骨远端是腕关节的主要构成部分,对维持腕关节稳定和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本身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桡骨远端骨折后骨质压缩、粉碎,从而使桡骨远端失去支撑作用,易造成后期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失常而影响腕关节的功能。波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闭合整复固定难以保证其稳定性,容易发生骨折端移位。应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也不能提供持续的对抗前臂肌肉力量而造成移位,致使晚期腕部畸形、功能障碍。长时间固定而引起手腕的废用性萎缩时有发生,而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虽然恢复了腕部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长度及关节面平整,使患者保持了掌背伸和前臂旋转功能,减少了腕部畸形、疼痛等后遗证的发生,但其并发证的发生率较多,治疗后容易出现腕、掌指及指间关节的僵直。
关节面的平整是腕关节发挥功能的基础,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整复关节面并将重要骨块用细克氏针固定,力求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单纯的外固定支架对于远端粉碎性骨折块中无韧带附着者无复位作用,且难以使塌陷的关节面骨块复位,不能纠正掌、背侧的移位。此时,配合克氏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