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补气通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以口服消心痛片、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补气通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4.29 %,对照组为74.29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4.29 %,对照组为48.57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补气通瘀汤治疗心绞痛能使临床症状好转、心电图显著改善,且作用稳定,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 补气通瘀汤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我科在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运用自拟补气通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第1辑)制定。心血淤阻证主症:胸痛及(或)胸闷。次症:胸胁胀满、心悸、口唇紫暗。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主症兼次症1项以上,结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西医诊断以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为参照标准。胸痹心痛轻重分级以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拟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为参照标准。并排除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率失常等其他心脏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合并脑、肝、肾功能异常等原发性疾病者。
1.2一般资料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54岁;平均心绞痛病史3年。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2.5岁;平均心绞痛病史3.2年。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消心痛片每次10 mg,每天3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每次50 mg,每天1次。每个疗程为4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补气通瘀汤。处方:红参5 g(研末冲服)、三七4 g(研末冲服)、黄芪2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三棱10 g、赤芍12 g、厚朴10 g、郁金10 g、丹参20 g、山楂15 g、葛根2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 mL,分2~3次内服。每个疗程为4周。
两组在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均可含服硝酸甘油。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制定。
3.1.1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3.1.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