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毒活血法结合西医治疗小儿川崎病,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988年12月修订),我院儿科从1998.5~2006.5月收治KD患儿92例,男54例,女38例,男:女比例1.42∶1;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9岁,其中5岁以内68例(73.9.%),2岁以内48例(52.2%);分别在发病2~12d住院。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粘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脱皮、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皮。92例均有发热,入院时发热病程1~12d,平均发热6d,多为不规则热。总发热天数<10d 39例,11~21d 29例,>21d 24例。76例有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58例有杨梅舌;63例出现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58例出现指趾端膜性脱皮;32例有明显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单侧为主。
1.3 实验室检查 患儿在急性期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84例;白细胞总数正常8例;血红蛋白轻度贫血56例,中重度贫血20例。血小板计数在病程第1周增高30例,病程第2~3周增高59例,最高达986×109/L。血沉在病程第1周升高54例,第2~3周升高28例。C反应蛋白(CRP)在病程第1周升高54例,第2~3周升高28例。心肌酶谱升高52例;胆固醇降低54例。
1.4 心电图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KD患儿在住院期间常规进行心电图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每周检查1次,出院后1~2周检查1次,直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完全正常后1~3月检查1次。超声心动图入院时检查1次,治疗期间每2周检查1次,出院后1~3月检查1次,直至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正常后3~6月检查1次,随访6月~6年。
1.5 治疗 本组92例,随机分为纯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其中纯西药组44例:给以口服阿斯匹林,急性期30~50mg/kg·d,分3次,体温正常后即减为3~5mg/kg·d,一次顿服,至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月。有冠状动脉扩者,服药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后3个月。急性期给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同时加用潘生丁3~5mg/kg·d,分3次口服。中西药联合组48例: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活血方治疗,基本方生地、丹参、水牛角、丹皮、银花、连翘、川芎、红花、郁金、石膏、赤芍。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口唇干燥加石斛、天花粉;咽红加板蓝根、山豆根;热退后减石膏、水牛角等。入院一经确诊及服用,每日一剂,分2~4次口服,连用1个月。
1.6 疗效判定 以临床症状消失和冠状动脉变化为观
察指标。(1)显效:治疗一周体温降至正常,皮肤粘膜改变消失或减轻,2~4周后冠状动脉无改变或未加重。(2)有效:治疗两周体温降至正常,皮肤粘膜改变消失或减轻,2~4周后冠状动脉仅有轻度扩张。(3)无效:治疗两周体温未降至正常或2~4周后冠状动脉有中、重度扩张或形成冠状动脉瘤。
2 结果
2.1 不同用药疗效比较 92例患儿不同用药有不同的结果。中西药联合用药组有效率95.85%,纯西药组有效率为81.81%。两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川崎病明显优于纯西药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