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疗法对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自我放松训练等综合性的心理治疗,观察其与单纯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研究组慢性湿疹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结论: 综合性心理疗法可以提高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
【关键词】 湿疹,慢性;中医辨证;心理疗法
慢性湿疹患病率高,过敏素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将其列为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本文探讨在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增加生物反馈、自我放松训练等综合性心理治疗后慢性湿疹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状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1~20065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112例。人选标准①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②有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病史、病程半年以上,迁延不愈,瘙痒明显;③皮疹以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为主。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肾、胃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胆碱能性荨麻疹或皮肤划痕症。按心理测查的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男38例,女21例,年龄18~58岁,病程6月~14年。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18~59岁,病程6月~1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皆以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湿热浸淫、血虚风燥等型,给以对证中药煎剂治疗。辨证标准: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脉弦缓。血虚风燥证:病久,疲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基本方剂:湿热浸淫证方用复方秦艽汤:秦艽 苦参 大黄 黄柏 乌蛇 萆解 泽泻 丹皮脾虚湿蕴证方用术苓除湿汤:苍术 茯苓 炒薏米 白藓皮 苦参 厚朴 陈皮 滑石 炒白术 猪苓 炒黄柏 炒枳壳 泽泻 炙甘草血虚风燥证方用四物消风汤:川芎 白芍 当归 熟地 防风 荆芥 蝉蜕 白藓皮 刺蒺藜 牛蒡子 地肤子 知母 夜交藤 甘草临床痊愈后或用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下心理治疗:①行为干预治疗,介绍慢性湿疹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治疗要点等,纠正不良习惯如戒烟、戒酒;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定时定量的进行体育运动,发放治疗须知;②放松训练,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让病人安静舒适地半躺或仰卧在病床上,在特制音乐磁带的指导下进行深呼吸训练及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③同时作肌电反馈(J―PW5型高级电脑肌电生物反馈仪,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生产);④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启发、鼓励、疏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自信心,减轻其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上述心理治疗每周1次,每次30~60min,4周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
13 观察方法
131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方法 患者分别于就诊当日和用药治疗后第1、2、3、4周做记录,主要观察指标为自觉症状既瘙痒和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