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建岭 杜林娜 任卫东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腰池引流加亚冬眠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观察病例90例,随机分为持续腰池引流加亚冬眠疗法治疗组(A组),持续腰池引流治疗组(B组),常规内科治疗组(C组),每组各30例,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和病残程度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A组治愈率4000%,总有效率9000%;B组治愈率2667%,总有效率8000%;C组治愈率1333%,总有效率5333%。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A组优于C组(P<001)。三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持续腰池引流加亚冬眠疗法治疗组优于持续腰池引流治疗组,更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池引流; 亚冬眠疗法; 常规内科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约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占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10%[1]。该病起病急,头痛重,常易形成蛛网膜粘连和交通性脑积水,是脑血管病中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我院自20001~20061月共收治SAH病人90例,采取内科常规治疗加持续腰池引流及亚冬眠疗法,能够明显缓解SAH病人症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SAH病人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 年龄36~77岁,平均614岁;有意识障碍者79例,临床分级:嗜睡11例,昏睡30例,浅昏迷23例,深昏迷15例。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为SAH,腰穿证实为血性脑脊液,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意识障碍等,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持续腰池引流加亚冬眠疗法治疗组(A组),持续腰池引流治疗组(B组),常规内科治疗组(C组),每组各30例。无论性别,年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积分标准系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伴随症状等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1)发病3周以内,越早越好;(2)脑室积液导致脑室扩张。禁忌症:(1)普通腰穿禁忌症;(2)有枕骨大孔疝先兆者。
13 方法 三组病人均采用常规甘露醇脱水,6氨基己酸止血,尼莫地平解除脑血管痉挛等。A组于发病10d内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行腰椎穿刺置管,在腰3,4间隙进针,穿刺成功后,慢慢拔出针芯,而后在蛛网膜下腔内置入2~3cm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管末端高于穿刺平面8~10cm以维持正常脑压,患者保持平板卧位或侧卧位,持续封闭引流,每日更换引流袋,记录流量、颜色、化验常规,监测颅内压。24h引流量为100~350ml,平均250ml。待脑脊液变清亮后,夹闭引流管,观察24h,病情稳定,脑压不高,即可拔管。在治疗期间,所有病人均应用亚冬眠疗法,即使用氯丙嗪,异丙嗪各25mg,肌注,2次/d。一周后减量为1次/d。2周后停用,一个月后评价疗效。B组单纯采用持续腰池引流疗法,未行亚冬眠疗法治疗。C组只采用常规脱水,止血,解除脑血管痉挛等,防止复发。
14 疗效评定 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基本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减少9100%~100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减少4600%~900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症状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减少1800%~4500%;无变化:症状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减少1700%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增多1800%以上;死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5例,总有效率9000%;B组:基本治愈8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7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