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包,型号选用4.0~5.0 Fr,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30~180天。结论 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在老年患者中正确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老年人;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在直观下置管,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置管(CVC)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减轻了CVC穿刺置管的并发症。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壁硬度增加[1],若长期反复静脉穿刺,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对需要长输液,特别是肿瘤化疗及静脉营养(TNP)的老年患者,PICC能为其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时机。笔者2004年6月~2005年12月对38例在我所住院的老年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术,现将置管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8例,均为男性,年龄68~92岁,平均79岁。其中老年肿瘤患者17例,老年慢性病患者21例。
1.2 材料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包,型号选用4.0~5.0 Fr。
1.3 方法
1.3.1 血管和穿刺点选择 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管径粗、直,静脉瓣较少,且置管体位下是导管头部到位最直、最短的路径,为首选血管。而头静脉导管易反折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刺激血管及皮肤,引起无菌性静脉炎,应尽量少选[2]。穿刺点在肘窝下二横指处。
1.3.2 体位与消毒 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体成90°。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消毒面积为10 cm×10 cm。
1.3.3 置管长度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38例老年患者置管长度,从左上肢穿刺置长度为(41.50±3.84)cm,从右上肢为(38.86±3.84)cm。
1.3.4 穿刺操作程序 在血管上方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推入3 ml肝素液,用左手示指压住穿刺针外套管,左手中指压住穿刺针尖端上1 cm处的血管,以防回血,撤出针芯,送导管。当导管送入10~15 cm时撤除穿刺套管,继续缓慢送导管至上腔静脉,拔出导丝,连接内盛肝素液的注射器,回抽见血后推入肝素盐水2 ml,导管末端予肝素帽封管,连接输液装置,观察点滴通畅后,再次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用无菌敷料贴覆盖固定。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为腔静脉汇入头臂静脉处),有一较大角度,可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3]。
1.3.5 封管方法 封管采用正压封管,即用3~5 ml封管液(封管液用肝素盐水,浓度为100 u/ml)接输液头皮针,边缓慢推注边退出,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即为正压封管。每次应用完毕务必封管,不输液的患者每3天封管1次[4]。对输入黏稠性大的药物如20%的白蛋白、血液、TNP等,应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缓慢推注后再封管,以免造成封管失败,导管堵塞。
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