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志民
关键词 前列腺痛;中药内服;中药灌肠;中医药疗法
临床上具有持久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盆腔”痛为主的症状,前列腺液中无脓细胞,也无明显感染病理改变,称之为前列腺痛〔1〕。其症状顽固,不易恢复,现有的一些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1996年2月~1998年9月用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前列腺痛30例,获得良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按照吴阶平主编的《泌尿外科》〔1〕中“前列腺痛”的诊断依据。30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19~45岁,平均33岁;病程2~7个月,平均3个月。临床表现多有不同程度会阴、阴茎、耻骨上、阴囊或尿道疼痛或坠胀不适,尿频、急、涩,尿后滴沥,尿流率下降,腰骶软胀痛,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滑数或细涩数。属中医湿热瘀结证。
2 治疗方法
自拟内服方:
穿山甲 15g(先煎) 白花蛇舌草 30g
香 附 12g 乌 药 12g 当 归 10g
三七粉 3g(冲服) 白 芍 30g
肉苁蓉 12g 甘 草 6g
每日1剂,水煎至250ml,空腹顿服。
加减:疼痛较甚者加橘核10g,延胡索10g;尿道灼热刺痛,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者加蒲公英15g,山栀子10g;尿后余沥、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涩者加益智仁10g,覆盆子10g;忧虑失眠者加合欢皮10g,夜交藤15g;性欲低下者加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头晕乏力者加黄芪15g,白术10g.
自拟灌肠方:
大 黄 30g 黄 柏 15g 虎 杖 15g
丹 参 15g 制乳香 15g 制没药 15g
王不留行 10g
每日1剂,水煎至100ml,临睡前温至40℃左右保留灌肠。
以上用药4周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随诊3个月。治疗前后查尿常规,治疗期间不加其他药物或疗法。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肥腻辛辣煎炸,禁烟酒,避免房劳及骑坐过久,经常交替做放松与收提盆肌锻炼,并注意疏导情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显效:症状消失,尿流率恢复正常,残余尿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尿流率改善,残余尿减少。无效:症状、体征、尿流率、残余尿检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随访3个月,在显效、有效的25例中有3例病情复发、加重需继续治疗。
4 讨论与体会
前列腺痛属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的一种,目前认为是由于精神因素或局部炎症刺激,导致盆底肌群习惯性痉挛或交感神经病变引起的膀胱颈—外括约肌舒缩不协调导致的功能性尿道狭窄〔1〕。由于病程迁延,临床大多伴随明显的精神症状,即情志变化、忧虑失眠等,可属于中医学“淋证”、“气淋”等范畴。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嗜酒纵欲,或厥阴肝经受邪,湿热蕴结下注,浸蒸宗筋,筋脉拘急,气血凝滞,运行不畅,使膀胱气化不利,故而出现阴部疼痛及尿频、急、涩等。其病机主要为湿热、气郁、瘀血兼夹致病。治疗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口服方中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香附、乌药理气解郁;穿山甲、当归、三七粉活血化瘀散结;肉苁蓉“除茎中寒热痛”(《本经》);白芍、甘草柔肝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