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脑外伤11例,高血压脑出血9例。
2 操作方法
血液收集采用一次性血液回收罐,利用负压吸引将手术野的血液(包括术前积血、术中出血、渗血、手术纱布上的残留血液以及手术切口的冲洗盐水等)吸入贮血器内。在吸血的同时,把连接在吸血管道上的抗凝药用注射针头注入吸引,使抗凝药与回收血液混合,产生抗凝作用。抗凝剂一般采用500 ml生理盐水加肝素钠12 500 U 2支[1],肝素钠生理盐水与吸入血液比为1∶4~5。回收血液在贮血器内经多层过滤后(过滤网眼为40μm),进入血液回收罐内,经过大量生理盐水清洗后,再分离、净化,将清洗液、抗凝剂、游离血红蛋白、细胞碎片等分离流入废液袋内,而清洗后或浓缩的红细胞排入血液袋内,术中直接回输给患者。
3 结果
3.1 本组85例颅脑手术患者,出血量1 020±118 ml,回收原血量1 500±340 ml,回收浓缩血量620±48 ml,共回收血液44 085 ml(250~3 400 ml)。79%的患者未输异体血,异体血输注量仅为260±34(400~800)ml,5%患者在回输浓缩血1 500~2 000ml后,再输注200~600 ml血浆,即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3.2 回收血与患者静脉血和库血血常规的比较见表1。
表1 回收血与患者静脉血和库血血常规的比较
WBC RBC HGB Hct Plt
回收血 3.07±1.47 3.97±1.46 10.34±3.23 34.88±6.50 108±21.22
患者血 5.60±1.60* 4.19±0.62 11.84±3.23 38.76±12.8 163±28.24△
库 血 3.30±1.25 4.90±1.38* 12.20±4.5 48.82±7.52△ 116±30.50
*P<0.05 △ P<0.01
由表1可见,回收血RBC、HGB及Hct与患者血相比无显著差异,但WBC和Plt较患者血降低。与库血相比仅RBC和Hct相对较低,而WBC、HGB和Plt并无显著差异。
3.3 回收血与患者静脉血和库血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比较见表2。
表2 回收血与患者静脉血和库血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比较
pH PO2 Na+ K+
回收血 7.451±3.85 182.0±38
142.0±11.8
3.88±1.11
患者血 7.370±2.96 22.4±35* 134.0±9.60 3.92±2.50
库 血 6.551±3.22 40.4±32* 113.9±10.5 4.01±1.90
*P<0.01
回收血与患者静脉血和库血相比较,回收血PO2明显增高(P<0.01),其余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国外早在70年代已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应用血液回收再利用技术,近年来发达国家医院已广泛应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仅少数医院开展,特别是在颅脑外科应用比较少。近年来,医院血源日趋紧张,采用自体血回输势在必行。
4.1 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 颅脑外科手术不断发展,手术用血量日益增加,血源越来越紧缺,本组85例患者采用自体血回输,回输自体血44 085 ml,大大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因输血引起的相关疾病,特别是避免了很多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爱滋病病毒等)通过血液的传播。所以手术中的自体血回输既节约了血源,又避免了疾病的传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