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降糖方,药物:
黄 芪20g 山 药20g 葛 根30g
麦 冬20g 生地黄15g 天花粉15g
地骨皮15g 黄 连 5g 丹 参15g
水煎服,每日1剂。
两组均治疗3个月判定疗效。
2.2 观察方法 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BG)测定,用己糖激酶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用层析法;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h胰岛素(P-INS)、空腹C-肽(F-C肽)和餐后2h C-肽(P-C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系数、血栓形成系数)测定,用江苏省锡山市光学仪器厂产XBH-35型全自动血液流变综合检测仪。同时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和尿糖。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216~217.)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疗组中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显效率61.5%,总有效率94.2%。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显效率39.2%,总有效率90.2%。两组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HBA1c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HBA1c比较 (±s)
组别 n FBG(mmol/L) PBG(mmol/L) HBA1c(%)
治疗组 52 治前 10.29±4.09 15.9±3.89 9.8±1.12
治后 6.28±1.30① 8.14±1.71②③ 4.51±0.81②③
对照组 51 治前 10.73±3.94 15.68±4.32 9.29±1.09
治后 6.93±1.36① 9.49±2.12① 5.64±0.64①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②P<0.005。两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均下降,治疗组PBG及HBA1c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和C-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和C-肽含量的比较 (±s)
组别 n F-INS(μIU/ml) P-INS(μIU/ml) F-C肽(pmol/L) P-C肽(pmol/L)
治疗组 52 治前 7.65±3.29 16.59±6.96 588.62±101.24 1346.27±299.00
治后 12.74±4.75②③ 34.63±7.93③④ 963.24±284.21②③ 2517.70±419.84③④
对照组 51 治前 7.84±3.15 15.71±6.49 606.77±163.49 1254.39±358.25
治后 11.93±3.98① 28.94±8.15② 814.29±189.13① 1939.25±358.25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②P<0.01;④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胰岛素和C-肽均有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s)
组别 n 全血粘度
(mPa。s) 血浆粘度
(mPa。s) 全血还原粘度
(mPa。s) 红细胞压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