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凯文 陆岸英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可属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1996年1月~1999年11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1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1例均为住院病人,符合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1〕。其中男76例,女45例;年龄47~92岁,平均66岁;病程最短8年,最长32年,平均15年。按文献〔2〕进行中医诊断及分型,其中痰热郁肺型66例,痰浊壅肺型17例,阳虚水泛型32例,痰蒙神窍型6例。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分型治疗 痰热郁肺型治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为主,方用桑白皮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药用:
麻 黄10g 杏 仁10g 桑白皮15g
紫苏子10g 浙贝母10g 黄 芩10g
地 龙15g 桃 仁15g 鱼腥草30g
瓜蒌皮10g 紫 菀15g 丹 参15g
甘 草 6g
阳虚水泛型治以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为主,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用:
制附子10g 桂 枝10g 茯 苓20g
白 术15g 猪 苓20g 杏 仁10g
桃 仁15g 丹 参20g 葶苈子2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 6g
痰浊壅肺型治以温肺健脾、化痰降逆为主,方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药用:
麻 黄10g 法半夏15g 细 辛 3g
五味子 6g 桂 枝10g 干 姜10g
紫苏子10g 白芥子10g 陈 皮10g
茯 苓15g 杏 仁15g 炙甘草 6g
桃 仁15g 丹 参15g
痰蒙神窍型治以涤痰醒脑开窍为主,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
制半夏15g 制胆南星10g 陈 皮10g
枳 实10g 茯 苓 15g 太子参30g
石菖蒲15g 竹 茹 10g 桃 仁15g
丹 参20g 郁 金 15g 甘 草 6g
每日1剂,水煎服。
2.2 中医综合治疗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治疗上应采用综合的中医治疗措施。考虑到肺心病急性发作多为感染而诱发,故给予双黄连粉针剂(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二厂)3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89例瘀血明显者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痰蒙神窍者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山西太行制药厂)4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阳虚水泛者加用参附注射液(南方制药厂)4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全部病例给予双黄连粉针剂0.2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射流雾化吸入,每次20~30min,每日2~3次。
2.3 西医治疗 全部病例均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应用抗生素。23例心功能Ⅳ级者加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16例心律失常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同时注意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给予必要的对症及支持治疗。
3 治疗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80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统一标准〔1〕进行疗效评定。显效:体温、血象正常,咳喘、双肺音基本消失,心衰、呼衰纠正。好转:呼吸道感染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肺功能明显好转。无效: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心衰、呼衰未纠正或死亡者。
3.2 治疗结果 显效69例,好转38例,无效14例(其中死亡8例),总有效率88.43%。中医各证型与疗效关系见表1。
表1 证型与疗效关系 (例)
证型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痰热郁肺型 66 46 17 3 95.45
痰浊壅肺型 17 10 5 2 88.24
阳虚水泛型 32 11 14 7 78.12
痰蒙神窍型 6 2 2 2 66.67
合 计 121 69 38 14 88.43
本组病例疗效最短7天,最长36天,平均14天。
4 讨论与体会
4.1 疗效与证型的关系 表1所见,以痰热郁肺型和痰浊壅肺型疗效较好,阳虚水泛型以及痰蒙神窍型疗效较差,这与机体正邪盛衰有密切关系。本病总病机为本虚标实,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