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104例 |
|
张九江
关键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手法
1993~1999年笔者应用整复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10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4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1例,女63例;年龄15~62岁,平均43岁;病程2天~3年,3个月以上者58例,平均65个月。病变部位:上胸段(T1~T5)55例,中胸段(T6~T9)32例,下胸段(T10~T12)17例。 1.2诊断依据104例中有胸椎不同程度外伤史39例,其余65例胸椎长期处于不良体位。104例主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脊神经根损伤症状。68例兼有交感神经继发性损伤症状。 104例经胸椎触诊,棘突居中兼后突17例,单纯左偏35例,单纯右偏18例,后突兼左偏20例,后突兼右偏14例,病变椎体棘突均有压痛和叩击痛。 1.3X线影像检查全部病例均摄X线胸椎正、侧位片,显示棘突后突14例,左偏52例,右偏29例,9例胸椎呈退行性变,部份棘上韧带钙化。未发现胸椎结核、肿瘤、棘突骨折、椎体骨质病变。 2 治疗方法 2.1准备手法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先以拇指指腹点按病变胸椎棘突及棘旁夹脊穴2min,再在患椎及椎旁软组织反复揉睻,直至发红发热。 2.2坐位复位法适用于病程较短病例。 2.2.1顶法患者坐位,双手指交叉置于头枕部。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单膝顶患椎,两手攀患者双肩,令患者挺胸抬头后仰,达最大程度时医者手掌、膝部同时轻巧发力,此时可闻“咔”声,即示胸椎后突整复。 2.2.2旋法以棘突右偏为例。患者坐双连凳上,双手指交叉置于头枕部。医者左手拇指指腹往左推右偏棘突,其余四指支撑患椎周围肌肤,右手穿患者右腋下搭其颈后,令患者放松、弯腰、右旋,当旋至失稳时,医者右手向右前方下压,左手拇指往左前方推压,此时可听到“咔”声,即示胸椎右偏得以纠正。棘突如左偏,则反向施术。 如患者胸椎后突兼偏歪,先以顶法整复后突,后以旋法整复偏歪。 2.3卧位复位法适用于病程较长病例。 2.3.1压法患者俯卧,两手向后平放。医者立于患者身旁,手掌重叠按压于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呼吸,呼气末医者突然用力向前下方45°方向按压,此时可闻及胸椎后突复位响声。 2.3.2牵法患者俯卧,两手抓床前缘。助手牵患者双踝徐徐向后牵引,并向上慢慢抛抖;医者在患者腹面将贴近床面时,拇指叠压顶向偏歪棘突,可反复进行3~5次,此时可闻及偏歪棘突复正响声。 如患者胸椎后突兼偏歪,先以压法整复后突,后以牵法整复偏歪。 2.4放松手法施行整复后,行患部手法松解;如为陈旧性损伤,再以加热之拔火罐在涂搽万花油的患椎及其周围软组织上反复刮擦,至现红痧即止。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损伤的疗效标准拟定〔1〕。 优:经1~3次手法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无复发。 良:经1~3次手法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 消失,但3个月内有复发,再经1~3次手法后,3个月内无复发。 可:经1~3次手法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遇疲劳或恶劣天气,易于复发。 差:经多次(3次以上)手法,症状虽缓解,体征仍存在,反复难愈。 3.2治疗结果本组104例中,优为87例,占8365%;良为12例,占1154%;可为3例,占288%;差为2例,占192%。 4 体会 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组成,是联动微动关节。当外伤、劳损或胸椎椎间盘及胸椎韧带退行性变使胸椎正常位置改变时,内外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胸椎小关节后仰或仰旋移位紊乱,产生胸脊神经受压症状〔2〕。胸椎小关节的急慢性损伤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渗出、水肿、出血以致钙化。脊神经根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损〔3〕,称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胸椎小关节紊乱引发的主要症状以单侧或双侧背肌急性或慢性疼痛为主,产生病变胸椎棘突处及周围肌肉痉挛的脊神经受压征;而其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所引起的继发性病变,则常被忽略,易误诊为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道等内科疾患。本组病例中,由于受压胸脊神经支配的节段不同,所产生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合理应用手法,常可迅速解除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症状和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捏脊摩腹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52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
|
|
|
|
|
|
|